本报记者 李建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襄城县有这样一个爱心组织,它以关爱老人为宗旨,以党员为先锋,会员足迹遍布襄城县,将党和社会的温暖传递到老人心田。
它就是襄城县关爱老人志愿者协会,一个扛着党旗开展志愿活动的民间爱心团队。前不久,该协会党支部被市委表彰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该协会的前身是2014年年初建立的襄城县关爱夕阳红微信群,其主要目的是关爱困难老人,传递社会温暖。起初,这个微信群只有十几个人,都是有着25年党龄的当地爱心人士宋红昌的朋友。他们定期组织活动,探望孤寡老人,并将信息发布到朋友圈中,慢慢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2016年6月,在宋红昌的倡导和努力下,协会正式成立,每周开展捐赠善款、衣物、食品,以及义诊、水电维修等志愿活动。在开展志愿活动时,宋红昌惊喜地发现,爱心团队内很多骨干都是党员,他们在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于是,宋红昌又萌生了成立党支部的想法,并得到了襄城县委组织部和茨沟乡党委的大力支持。很快,协会党支部成立,宋红昌当选为党支部书记。
“建立党支部,旨在激励党员在志愿服务中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党员志愿者在服务中过好组织生活,并吸收、发展更多优秀志愿者成为党员。”宋红昌说,党旗飘扬是对党员的号召,也是对群众无形的吸引。每次开展志愿活动,大家都会带着两面旗帜,一面是党旗,另一面是协会会旗。
如今,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协会组建了党员服务队、党员公益微信群、微博党员之家,每月定期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发送政治生日贺卡和“戴党徽、亮身份、树形象”等活动。同时,协会党支部还积极开展“融入社区大党委”党建活动,7名协会固定党员分别兼任7个社区党组织的名誉委员,200余名志愿者纷纷到社区报到,将公益行业之“条”融入城市社区之“块”,实现了组织联动、党员联管、活动联抓、资源联用、服务联办,确保了协会公益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
“‘互联网+公益+党建’模式,是我们的创新和探索。我们这个协会由党支部统一领导,下设爱心医疗组、采购发放组、信息核实组等九个虚拟志愿党小组,将270名流动党员和3500名社会爱心人士编在7个微信群,成立四个互联平台。”宋红昌介绍说,协会党员志愿者在为困难家庭排布电线、修缮屋顶等危险服务中冲在前,在提供车辆服务、困难人员排查等出钱出力工作中做在前。党员的示范带动,让拥有3500余成员的爱心组织更加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
截至目前,协会已组织开展志愿活动452次,帮助困难群众10万余人,其中贫困户315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