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北村社区:守望苏氏文化 发展文化旅游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佳倩 李亚琨

苏根庆(右)在苏氏文化屋介绍苏氏文化 杨佳倩 李亚琨 摄

7月15日一早,记者便从市区出发前往建安区苏桥镇北村社区采访。北村社区苏姓占到总人口的98%以上。

“咱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叫苏继欧路。苏继欧是我们这一支苏氏中有名望的人士,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退休教师苏根庆见到记者后说。今年75岁的苏根庆,曾担任苏桥镇第二中学的校长,退休后着手发掘北村社区苏氏文化。

在北村社区,家家户户的墙面上都题写有“三苏”的作品,诗词掩映在绿植中,颇有些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韵味。“我们北村社区的苏姓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老祖宗,苏洵的儿子苏辙晚年曾在许昌西湖讲学,在我们这附近居住过。”苏根庆说,苏辙八世孙苏英随军南下时,在北村落户并定居,从此苏氏在北村繁衍生息。又过了200年,苏英后代苏继欧进士及第,任明朝吏部考功司郎中,后得罪魏忠贤,被贬官为民,害死在北村的老家。

北村社区的西北方,75岁的苏水坤家的院子里有一件“宝贝”。

“欢迎来参观,这石头可是我们的镇村之宝。”苏水坤一边介绍,一边启动自动浇水设备,为这块造型奇特的太湖石浇水降温。这块太湖石,有2.5米高,相传是苏辙西湖讲学之时所得。他认得这是太湖石,因而喜出望外,置于家中花园。后历代苏氏子孙,相继保护这块太湖石,苏继欧更是守护老祖宗遗物,为其精心配置石基,雕有麒麟等异兽。“打小,这石头就在我家院子里放着。我和我的后辈都会精心照料它。”苏水坤说。

“荥阳、太康甚至湖北等地的苏氏后人,来北村社区寻根,都会参观苏家太湖石。这也成为苏氏后人的精神寄托。”苏根庆说。

一间特制的玻璃房子建在北村社区文化广场的东侧,被称作“苏氏文化屋”。这里展示的资料记载着北村老祖宗的故事。苏氏族谱记载着千百年来苏氏一族的兴旺和变迁,足有10卷,至今仍在延续。百余字的苏氏家训源自何人已不可考,但“勿论人短、莫矜自长、温文尔雅、恭谦礼让”等遗训,仍激励着苏氏后人拼搏向上。如今,北村人靠着做建筑、装修的手艺,盖的房子一间比一间气派,村里比城里还漂亮。

“我是苏洵第二十九世孙,现在村里最小的一辈已经是第三十三世孙了。”苏根庆表示,“我们要把老祖宗的东西传承下去,让后辈知道老祖宗的故事,这样他们就有了根,以后不管到哪里,都是苏氏的优秀子孙。”

记者手记

在乡村振兴中守住文化之根

北村社区一直都很出名,以前是因为脏、乱、差出名,现在是因为美丽乡村建设出彩。

北村社区党支部书记苏景昌是一名退伍老兵,退休后回到家乡接受了一个重要任务:带领村民富起来。

苏景昌秉承在部队时的作风,首先改变社区干部的思想认识,带领社区干部做到三个在先:吃亏在先、吃苦在先、奉献在先。为解决村里常年干旱问题,他发动干部捐资购买变压器,让村民用上水泵浇地。当别的村因为干旱而减产的时候,北村的粮食却是大丰收。2014年,苏景昌开始张罗给村里修路,柏油路通到各家各户门前。苏景昌为了让村民能够解放双手再就业,带领大家把耕地流转给新型合作社,大部分农民都外出打工,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生活环境好了,日子富裕起来了,大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提升。为了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苏景昌带领村干部把村里2000多平方米的垃圾坑填平,建成了集健身场、文化大舞台为一体的文化广场。

苏景昌给北村社区绘制了一幅美好蓝图:集中土地流转,把北村社区建成“河南省种子发展基地”;利用好北村的“苏氏文化”,打造文化旅游社区,让老百姓都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