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以“智”取胜 “质”在必得

——襄城县针状焦项目由“制造”走向“智造”

项目名片

6万吨/年延迟沥青焦及4万吨/年针状焦项目是从煤化工产业向炭素产业延伸发展的重要节点工程。该项目主要以煤焦油为原料,生产出特级针状焦,为石墨电极的生产提供优质原料。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6亿元、利税3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500个。

本报记者 武芳 通讯员 王丽飒

日前,在襄城县煤基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内,一座高塔悄然而起。工人们在这座即将建起的高130多米的焦炭塔上忙碌着,钢花四溅,热气腾腾。这座塔,不仅是6万吨/年延迟沥青焦及4万吨/年针状焦项目的新名片,而且见证了该项目建设“智”的飞跃。

针状焦作为一种产品附加值高的高科技炭材料,主要用于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新能源动力锂电池负极材料等。在这项技术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封锁长达40年。国内针状焦生产起步晚,生产企业少,虽然原料资源丰富,但是生产高端针状焦技术长期空白。

“过去我们受困于生产系统落后等因素,生产出的沥青质量始终不高。与此同时,低端沥青主要销往电解铝行业,产品利润空间十分有限。只有走高端路线,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唯一出路。”河南开炭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据了解,6万吨/年延迟沥青焦及4万吨/年针状焦项目是平煤神马集团在特色转型发展战略背景下,从煤化工产业向炭素产业延伸发展的重要节点工程。该项目的生产工艺主要以煤焦油为原料,经过焦油深加工单元、预处理单元、延迟焦化单元和高温煅烧单元生产出特级针状焦,为石墨电极的生产提供优质原料,不仅主产品针状焦受到市场追捧,而且同时生产出来的副产品沥青、焦化轻油、焦化重油和甩油等都可以出售,把原材料吃干榨净。

为加快推进针状焦项目由“制造”走向“智造”,今年以来,河南开炭新材料有限公司以“智”提质,投入近6000万元用于沥青生产系统的升级改造,引进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同时,在升级改造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还研发了新产品,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以“智”求改。利用平煤神马集团几家焦化企业的煤焦油资源,生产出优质针状焦,直接供应给下游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开封炭素公司和易成新能公司用于生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锂电池负极材料,打通平煤神马集团内部产业链条。

以“智”逆袭。在国内现有针状焦生产技术上,优化升级,生产出的特级针状焦,可替代进口焦,解决石墨电极生产中进口焦短缺的瓶颈,打破美日等国家的技术垄断,填补高端针状焦技术空白,占据国内市场的主动权。

“目前主要设备以及附属设备已订货完毕,轻、重相蒸馏塔已进场安装到位,主设备也陆续集中进场。安装工程中罐区及主生产单元非标储罐已完成,管道及设备安装已展开,污水处理系统也已开工建设。在由‘制造’走向‘智造’这条路上大步迈进,我们信心十足。”该公司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6亿元,利税3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500个。

如今,130多米的焦炭塔将于近期内完工,正式行使属于它的使命。园区内近200名工人在等待着“它”和新同事们的到来,共同开启国内针状焦“智造”的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