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报道

借势弄潮疾 风劲正扬帆

——我市推进开放发展纪实

以“开放、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的2018中国科学院(河南)科技成果发布暨项目对接会——百名科学家许昌行活动中,我市现场签约中科院科技成果项目7个。(资料图片)

德国驻华大使葛策考察大森机电。(资料图片)

参加许昌第十三届三国文化旅游周的德国客人到鄢陵县考察康养产业发展情况。 (资料图片)

位于建安区的许昌跨境电商综合产业园,引入杭州中通云仓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是国内第一个集全球假发分拨中心、智能物流仓、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及供应链金融为一体的跨境电商创新产业基地。 本报记者 乔利峰 摄

我市发制品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将“头上时装”销往全球。本报记者 乔利峰 摄

本报记者 杨伟峰 通讯员 赵晓刚

// 核心提示 //

实现高水平开放,既是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化的抓手,又是踏上世界经济主舞台的关键。7月24日,全省对外开放大会在郑州举行。会上,省委书记王国生和省长陈润儿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许昌,对许昌的对外开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市还围绕对德合作作了交流发言。

近年来,我市围绕省委、省政府对许昌提出的“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的要求,坚持把开放招商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我省“五区联动”“四路并举”战略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完善机制、创新方式,深化对德合作,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工作稳步推进,今年5月荣获“全省对外开放先进省辖市”称号。

“走出去”行稳致远 抢占“一带一路”市场

一筐筐新鲜蔬菜,从许昌绿色蔬菜生产基地采摘后,依托郑州航空港和中欧班列便利的物流通道,可以在14小时内到达欧洲卢森堡,24小时内到达欧洲主要城市消费者的餐桌。

涉足农业种植仅5年,我市的峰辉盛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不仅在国内建立了2000亩蔬菜基地,还走出国门与西班牙企业“联姻”,在当地建立集橄榄种植、压榨、灌装、销售于一体的橄榄油全产业链,年销售橄榄油逾3000吨。

更宽的视野,决定了发展格局;更大的市场,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大胆“走出去”,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10亿元的“走出去”产业引导基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从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许昌企业以“一带一路”为重点,“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开展跨国并购,深化国际合作。

许继电气在“一带一路”沿线不断“攻城拔寨”,中亚、东南亚、非洲甚至西欧很多国家的国家电网,都成为许继电气电力装备的重要客户。

西继电梯将业务拓展至东盟、中东,电梯订货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该公司中标的新加坡公共住宅楼项目,一个标段订货额约2.6亿元。

巨霸机械公司通过提供数控钢筋打捆服务,打通技术与服务的界限,承包了泰国845公里高铁项目钢筋加工业务,为全国小型钢筋机械销售商树立了榜样。

瑞贝卡集团等发制品行业巨头在非洲落子布局,让非洲人享用“头顶时装”;森源电气拿下4亿美元刚果国家电力工程,双方在电网改造、输变电线路建设、人员培训和电力设备供应等领域开展合作;“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从原产地神垕古镇出发,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大放异彩……我市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拓宽了“许昌造”的“留洋之路”,也增添了这座内陆城市参与国际经贸交流的信心。

如今,我市的森源集团、瑞贝卡集团、万里集团等近20家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设立境外企业(代表处)40家,对外投资中方协议额累计达到3亿美元,投资分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发制品、电力机械、采矿、食品、纺织等行业。

去年以来,我市累计组织130余家外贸企业参加了第123、124、125届广交会,河南投洽会,2018年中国品牌商品(俄罗斯)品牌展,中国—亚欧博览会,香港“一带一路”国际食品展等国内国际知名展会,举办了许昌品牌“一带一路”东盟行活动,达成合作协议和产品销售意向8个,为我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吸纳新订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8年,全市实现进出口148.14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137.45亿元,同比增长7.6%,出口总量位居全省第3位。

“引进来”提质增效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

许昌大森电气机电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套铝膜板项目、河南金誉邦实业有限公司年热处理100万吨不锈钢带项目、深圳鼎晟工业产业园项目、许昌经开热电有限公司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项目……去年以来,一大批项目相继签约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走开放发展之路,“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同时扇动的双翼。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招大引优”的理念,积极发挥区位、资源、产业、政策、服务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为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二分之一”工作法,市主要领导带头参加每季度的集中招商活动,形成了市县联动、齐抓共管的开放工作格局。2018年,市、县领导累计带队外出招商120余批次,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52个,合同引进市外资金1376.5亿元,履约项目239个,开工项目232个,到位资金398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在加大招商引资“请进来”力度的同时,我市紧抓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发展机遇,坚持季度外出集中招商,每季度在省外开展一次由市政府主办、1—2个县(市、区)承办的承接产业转移集中招商活动。去年以来,我市举办了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招商活动,第十二届河南投洽会许昌市情说明暨项目签约仪式,许昌第十二、十三届三国文化旅游周招商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招商活动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签约。

为提高招商实效,我市积极开展特色活动招商,依托三国文化旅游周、鄢陵花博会、禹州钧瓷文化节和药交会等重大文化旅游活动,积极组织专题招商活动,推介对接项目,促进花木、中药、钧瓷等特色产业的发展。2018年,全市共举办7次项目集中签约招商活动,签约项目98个,合同引资1018亿元,履约项目84个,开工74个,到位资金224.8亿元。

此外,我市着力扩大进口,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共组织48家企业和单位、102人参会,现场签订采购意向合同10份,合同及意向金额356万美元,采购商品涉及农产品、智能装备、服务贸易等多个领域,有效拉动了全市进口增长。

在招商引资的强力拉动下,2018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830.6亿元,增长8.6%,总量和增速分居全省第4位、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6.1亿元,增长14.4%,其中税收占比超过70%;工业竞争力位居全省第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个和1.3个百分点。

“去年以来,全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项目18个,有效提升了传统产业水平,催生了新兴产业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加速了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了全市产业布局。”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

跨境电商“卖全球”

打造外贸新引擎

“假发体积小、价值高、好运输、放不坏,非常适合跨境电商模式。”日前,在奥源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申大垒告诉记者。申大垒从事发制品行业20年,5年前他的公司一直是做国外的假发代加工,没有自己的品牌。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该公司成功实现了转型。2017年,该公司跨境电商的销售额还不足2000万元,2018年增速超过了200%,跨境电商业务占全部销售额超过40%。

跨境电商的出现,让假发工厂规模化的订单减少,碎片化的需求开始井喷,假发产品销售逐渐从线下转到了线上。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制品集散地,我市与阿里巴巴合作建立了国内首个发制品跨境产业带。该产业带如今已入驻发制品企业200多家,有60个国际品牌、超过5万个产品上线,成为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平台上最成熟、最完善的跨境产业带。位于建安区的许昌跨境电商综合产业园,引入杭州中通云仓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成为国内第一个集全球假发分拨中心、智能物流仓、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及供应链金融为一体的跨境电商创新产业基地。全市假发电商出口破10亿美元,在阿里巴巴热销排名榜上交易量保持400%以上的增长速度,交易额在数万种商品中居第3位。

从过去“风风火火跑市场”到如今“足不出户行销全球”,43岁的长葛市佛耳湖镇尚庄村村民尚国强没有想到,当初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展蜂产品跨境电商销售,不仅使自家店铺销售额连年翻番,还带动其他村民纷纷效仿,使尚庄村的蜂产品走向欧洲、北美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突破1亿元。

跨境电商迅猛发展的背后,是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力助推。2017年5月我市正式纳入中国(郑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一般模式跨境电商出口。我市委托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编制了《许昌市电子商务专项规划》,明确全市电子商务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目标、总体布局、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同时,谋划建设了4个跨境电商综合园区,主动对接中国(郑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完善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海外营销模式,在美国、巴西等主要出口市场设立了5个海外仓。许昌跨境电子商务查验中心已有中大门国际物流服务有限公司(EHL)、河南赛诚、文雅、易尚、吉特吉等13家公司入驻并开展业务,2018年实现出口创汇1005万美元。

目前,全市涉及跨境电商企业突破1000家,通过阿里巴巴、易贝、亚马逊、敦煌网、WISH等平台,面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发制品、蜂产品、卫浴陶瓷、人造金刚石、冷冻食品、建筑机械等产品。

作为一种新型贸易业态,跨境电商成为推动全市外贸增长的新引擎。2018年,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123亿元,同比增长25%,交易总额位居全省第2位。今年1—6月,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72.2亿元,同比增长13%,交易额仍稳居全省第2位。

国际“朋友圈”扩容

对德合作“好戏连台”

长葛市大森隧道公司通过并购德国GTA公司,获得了隧道机械方面的先进技术;禹州市大张过滤公司引进克林高公司隔膜滤板反冲洗、固液分离等先进技术,解决了技术难题,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德国光伏电池组件生产专用设备及技术,既提高了产能,又实现了生产线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市把对德合作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通渠道、搭平台、建机制、重交流,对德合作工作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格局。

自2016年开展对德合作以来,我市共举办10次赴德专题招商活动,组织100多家企业赴德国考察对接;邀请40余家德国企业(机构)先后50余批次到许昌考察企业、对接合作项目。同时,我市积极承办国家级、省级对德合作活动,2018年承办了第十二届河南投洽会中德企业合作论坛、第六届中德城镇化研讨会、2018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主题论坛等重大对德合作活动。今年邀请了70余名德国客商来豫参加第十三届河南投洽会、三国文化旅游周,承办了2019中国(河南)—德国经贸合作对接会,参加了4项重大活动,安排了4场省、市领导会见,开展了9场专项对接活动,签订对德合作协议4个,推进在谈项目11个。

目前,全市累计签订对德合作协议74个,涉及投资合作、技术研发、设备引进、职业教育、产品出口等领域。其中,24个项目已落地,31个项目正在推进。3年多来,双方的合作有序推进、卓有成效,结出了累累硕果。

——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我市引进德国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理念,嫁接许昌再生金属、电力装备等先进制造产业,提升技术水平,助力转型升级。

——促进了对德贸易发展。我市不断开拓德国等欧洲市场,许昌亚丹生态家居有限公司引进板材加工设备,总金额1.02亿元,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和生产能力;河南德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奔驰设计公司签订5亿元产品出口协议,借德国企业品牌和渠道,实现汽车轮毂产品对德国大众、宝马等公司的出口。

——搭建了合作平台。我市推进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为我市中小企业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打造了重要平台和载体;规划建设中德(许昌)产业园,由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和长葛市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两部分组成,加强了与德国知名企业在智能制造、再生金属利用等方面的合作;与全球最大技术转移机构之一——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合作,设立“施坦贝斯(许昌)产学研公共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

——提升了职业教育水平。我市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加强对接交流,提升职教水平。目前,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已与达姆斯塔特应用科技大学、中黑森州工业大学开展职业教育合作,许昌电气职业学院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开展职业教育合作。

——推动了友好城市合作。我市先后与德国拉恩迪尔区、伊达尔奥伯施泰因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以经贸合作为纽带,定期互访交流,推进双方在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国际交往的“朋友圈”更加广泛。

“今年是许昌对德合作领域拓展与深化的重要一年,我们要继续推进‘三个20(落地20个项目、签约20个项目、达成20个合作意向)’的对德合作工作,进一步拓展对德合作领域,构建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德合作新格局,打造河南省中德合作的典范。”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

举开放旗,走开放路,打开放牌,做开放文章。全域开放、全面开放正成为许昌新时代发展的最强音。在推进开放发展中,许昌的视野将更开阔、布局将更宏大,开放的大门也将越开越大,加快打造开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