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刘永光:以工匠精神 深耕智能用电业21年

本报记者 魏东雅 通讯员 张绍锋

在河南许继仪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继仪表)有这样一位“许昌大工匠”,多年来一直奋斗在研发一线,主持和参与过多项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开发的相关产品为公司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致力于电力装备用电领域,20余年如一日地演绎着匠心筑梦的故事。他就是许继仪表副总工程师刘永光。

刘永光是一名党员,高级工程师。1998年7月,他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毕业后进入许继集团许继电源公司,任设计员,负责产品开发。2005年,刘永光在许继仪表工作。刘永光长期从事智能用电产品开发和科研创新工作,具有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对智能用电产品具有深层次的理解。在专注智能用电领域的20余年内,刘永光先后从事产品开发、产品及工程管理、产品规划及创新,领导完成用电领域的系统及设备产品的开发研制;能够提出产品开发规划,指导公司产品开发的方向。

2016年以前,许继集团智能用电业务板块没有承担过大型系统的先例,电力行业的大型系统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系统等都被行业领头公司垄断,这些系统被称为用电领域的“心脏”。没有自主研发的智能用电系统,许继集团业务拓展有限,掌握不了行业的话语权。2016年3月,作为许继集团的核心公司,许继仪表承建了省供电公司的农村排管系统。“我们在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发出自己的智能用电主站系统产品,实现主站系统的零突破。”刘永光说。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从系统需求到每个功能模块,从系统整体设计到具体实现技术,刘永光都严之又严,细之又细。为了完成预期目标,刘永光将计划细化至每一天,带领团队人员争分夺秒,反复开会研讨需求、方案。用电领域大型系统稳定性是衡量系统最主要的指标之一。为了保证开发平台的稳定性,刘永光在两个月时间内带队奔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去多家公司考察并测评,在经过严格测试后选定了一个稳定的开发平台。

在项目集中攻关期间,刘永光带领团队人员采用了“789”工作模式:每周工作7天,每天8时上班,21时以后下班。“那段时间,我们的重心就是工作。每天开会讨论方案,编写代码、测试、联调,我们这些‘85后’都快吃不消了,刘总还是那样精力充沛。”技术开发人李鹏说。

“要实现突破,保证系统顺利上线、稳定运行,我们必须加班加点做细节,把一天当成两天用。”刘永光说。他的这股韧劲,鼓舞带动着团队成员们。最终,农村排管系统按期完成,支撑了2017年省供电公司“430”工程的实施,并获得了客户的满意评价。如今,由许继仪表开发的农村排管系统已成功推广到各省。

2017年3月初,由许继集团承建的省供电公司的“430”工程启动。刘永光作为项目负责人,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以天为单位对公司、用户、现场进行统筹安排。整个工程中,现场调试最费时间、最耗精力。为了突破难题,刘永光多次到农田工程现场进行指导。在长达五天的开发过程,刘永光带领开发团队天天加班到深夜。年轻人都受不了,看着跟团队一起加班的刘永光,不少同事感慨:“‘老刘’不老!”辛苦就有回报,刘永光带领团队开发的一键调试工具,将调试一块终端产品需要1.5小时缩短到了7分钟左右,大大提高了现场调试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快了工程调试进度。

在刘永光看来,“科研永远在路上”。近年来,他发表多篇论文,申请近20项专利,主持并参与多个科研项目。2016年,刘永光参与国家电企业标准《计量现场作业终端技术规范》起草工作,担任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能测量和控制分技术委员会委员。2017年,他被聘为许继集团技术委员会配用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2018年,通过许继集团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被评为许昌市第九批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

注重品质、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刘永光表示,未来,他会用踏踏实实的工作来践行“工匠精神”,为“许昌大工匠”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