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就业创业

打造聚才高地 铸就工匠精神

——聚焦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新型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7月26日,由许继技工学校、许昌西继电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新型学徒制培训班开班。图为企业导师带领学员进行实操训练。 赵耀 摄

产业转型升级急需高技能人才,经济高质量发展呼唤高技能人才。

形成了15个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大培训”格局,财政投入技能培训补贴资金9579万元,建成10个“许昌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345名职工获得国家、省、市各类表彰……为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我市以需求为导向强化组织领导,以项目为带动提升培训能力,以示范为引领营造成才环境,为许昌打造 “智造之都”聚集了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

7月11日,全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作为全省省辖市唯一代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文峰代表我市作了经验交流发言,与会领导对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以需求为导向 强化组织领导

许昌民营经济发达,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刚性需求非常迫切。尽管我市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仍不足6%。

针对这一现状,我市充分发挥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领导小组作用,形成了人社、教育、工信等15个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大培训”格局;实施“百家培训基地建设”和“百万培训计划”,全市现有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106家。

为强化资金保障,市、县两级财政部门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筹措整合相关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各类培训补贴按时足额支付。同时,我市积极向上争取培训资金,督促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2016年以来,全市财政投入技能培训补贴资金9579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施精准培训上,我市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企业需求的“菜单”,精心烹制实用的培训“套餐”,努力达到“缺什么学什么”的培训目标。比如,我市围绕发制品、制衣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创办的社区工厂,因地制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在探索学徒制教育上,我市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在全省率先实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许继集团、森源集团、黄河集团等重点企业与职业培训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完成了1387名职工的新型学徒制培训,让工匠精神在许昌薪火相传。

以项目为带动 提升培训能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今年七大重点工作任务首位,要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经过前期的深入研究、谋划,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许昌市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9个重点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并于2月12日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正式印发。下一步,我市将围绕智能电力装备等9个领域,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打造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现9个重点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描绘的蓝图,需要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共同努力。为培养更多技能人才,我市围绕智能电力装备、新能源及网联汽车、高纯硅材料等主导产业发展,积极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整合培训资源。我市将原许昌高级技工学校、许昌粮校、许昌市水利技工学校、许昌电大,整合成立了许昌电气(技师)学院,投资5亿元建设新校区,职业教育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

——突出项目建设。我市大力开展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已建成项目17个,培训基地软硬件水平全面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我市以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为载体,新建6个实训室,开展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已精选共58人的师资团队参加中德机电一体化全日制技能培训。

——注重本土人才培养。我市积极推进本土重大人才工程、重大人才计划和人才培养项目,鼓励企业创建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扩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校企联合培养技能人才队伍,造就一批土生土长的“许昌工匠”。我市计划从2017年到2020年,建设20个“许昌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已建成10个。

以示范为引领 营造成才环境

为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我市牢固树立人才导向,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纳入民生实事和“许昌英才计划”,实行季考核、月通报,有力保证了职业培训工作扎实开展。

选岗位精英,展行业风采。我市每年都举办职工技能竞赛,别开生面的擂台大比武成了技能人才展示风采的舞台。为激发职工活力,我市对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选手授予“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给予1万元的奖励;对获得二等奖的选手授予“许昌市技术能手”称号,给予5000元奖励;对获得三等奖的选手给予3000元的奖励。同时,我市还开展综合性技能竞赛活动,推动企业、院校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形成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国内(省内)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极大地调动了企业职工立足本职、提高技能、敬业奉献的积极性,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目前,我市已连续开展了三届许昌技能大奖和五届许昌市技术能手评选表彰活动,先后开展了两届“许昌大工匠”评选,举办了首届“莲城匠心杯”职工技能竞赛活动,共有345名职工获得国家、省、市各类表彰,全市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氛围更加浓厚。

在提高人才待遇上,市人社局指导森源集团在全市率先建立民营企业技术工人职业技能等级与工资水平挂钩制度,并根据职工在各类技能竞赛中的获奖情况,晋升职级、确定工资待遇。随后,西继迅达、远东传动等知名民营企业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激励政策。

此外,市人社局还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提升政策公众知晓度,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今年以来,结合“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市人社局深入企业发放政策明白卡1万份,组织开展百家企业经办人员专题培训,打通政策落实的中间环节,让政策落地落实,让企业得到实惠。

以会议为契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7月11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推进全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省长陈润儿指出:“提升职业技能行动,对于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稳定扩大就业都有积极意义,诚望将这件惠企利民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为落实全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7月24日,市长史根治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传达全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我市贯彻落实意见。会议要求,认真领会、提高认识,总结经验、勇于创新,制订方案、合力推进,着力解决好“培训谁”“谁培训”“怎么培训”三个问题,确保我市职业技能提升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在完善组织领导上,我市将及时调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我市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组织领导;适时召开全市职业技能提升经验交流研讨会,选择学员典型、农民工典型、企业典型、培训机构典型、校企合作典型等进行经验交流,开拓思路,创新机制,推动全市职业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出台《许昌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对今后三年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行部署,明确目标、建立台账,围绕产业需求打造培训品牌,力争叫响全省、全国。

在具体工作中,我市将突出高端培训,着重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大力推行新型学徒制,力争三年培养高技能人才1.5万人、新型学徒3000人以上,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突出专项培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推进“双高”(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项目、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法国施奈德合作培训项目,确保走在全省前列。同时,我市还将突出精准培训,围绕我市新兴产业链发展,从人员招聘、推荐就业到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提供订单式、全链条终身培训,全力服务我市产业发展,把社区变工厂,把车间变课堂;突出特色培训,紧紧围绕许昌区域特色,着力打造鄢陵花木、康养,禹州钧瓷、药材,长葛机械加工、电气装备制造等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培训品牌。

打造聚才高地,铸就工匠精神。“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部署,加压奋进,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努力打造许昌人力资源新优势,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许昌方案。”市人社局局长杨宏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