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王震:军旅青春最荣光

王震近照(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建山 孔刚领

训练场上,他与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一身汗水、一身泥;维和战场上,他和战友们牢记使命,永葆革命军人的本色;作训室内,他殚精竭虑,熬过了一个个通宵……

盛夏季节,记者来到驻许杨根思部队,见到了这位帅气精干的小伙子,他就是杨根思连原连长、作训科少校参谋王震。

2007年高考之后,家住虞城县的王震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4年后又进入南昌陆军学院深造。2012年,王震来到了杨根思部队服役。12年的军旅生涯,他褪去了学生兵的青涩,取而代之的是庄重而冷峻、沉着而内敛。一头短发,配上那一身整洁帅气的军装,再加上被血和汗水锻就的特有军人气质,铸就了这样一名共和国卫士!

军人生来为打赢,当兵就要当第一——

汗水,是军人最光荣的勋章

“不论做什么事,要么不做,要么就做最好。军人生来为打赢,当兵就要当第一。”这是王震的人生信条。他刚到部队之初,由于身体偏胖,参加新任职排长集训,第一次摸底考核成绩并不理想。但他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每天加班加点训练,别人跑3圈他就跑5圈,别人练1个小时,他就练3个小时,最终3个月减肥36斤,在结业考核时成绩名列第三。

担任二营五连连长后,每次听到隔壁杨根思连(一营三连)那一声响亮的“到”,听到官兵们吼出振聋发聩的“连歌”和“连魂”,他都感到震撼而又向往。

杨根思连在训练场上、比武场上、演兵场上,朝气蓬勃,所有的激情和力量都在这一阵阵呐喊助威声中爆发,一声声集合前出的号令,响彻云霄,王震暗下决心,一定要向这支英雄连队看齐。

“我们要把杨根思连当标杆,比思想、比作风、比训练,比谁完成任务好。”王震始终认为,打铁先要自身硬。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每次训练自己先示范,每次考核自己先上场,以过硬的素质赢得了五连全连官兵的尊重。

任连长期间,他先后考取装甲步兵三大专业等级证书,成为全旅少有的驾驶、通信、射击全能通。特别是通信专业,他是全旅唯一一个考取特级的干部。2014年,集团军组织40个连队开展精兵标兵连练兵考核,王震带领五连战士在11个课目的考核中,以90.12分的成绩夺得全军第一名。

2015年,王震被调到三连任连长。这个调令,让他既兴奋,又感到不安。三连是以特级英雄杨根思名字命名的连队,是全军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连当连长,自然是重任在肩。

王震认为,杨根思连的“三个不相信”精神,既是革命战士忠诚使命、不辱使命的生动诠释,也是这支英雄连队强兵辈出的力量所在。“在新形势下,锻造素质过硬、能打胜仗的尖刀利刃,必须传承并将‘三个不相信’精神发扬光大。”他暗自下定决心。

为了赋予优良传统新的时代内涵,王震带领着连队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最高的使命担当和价值追求,从难从严真抓实备,努力提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实战本领。

在杨根思连,新干部到任、新战士入伍,观看的第一场电影是《杨根思》,读的第一本书是《特级英雄杨根思》,参观的第一个场所是连队荣誉室;每天晚上点名,官兵都组织官兵呼“三个不相信”精神,唱《杨根思连连歌》,第一个点的名字就是杨根思,全连官兵齐声答“到”……王震坚持把弘扬“三个不相信”精神贯穿于日常教育训练和管理始终。日积月累的革命英雄主义熏陶,铸就了三连官兵训练考核和比武竞赛争第一、扛红旗的精神品质。

训练场上,王震与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一身汗水一身泥,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汗水,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坚韧,滑过脸颊、浸湿军装,依然是最美的迷彩。

砥砺传承英雄气,铸得利刃当尖兵——

军功章让军旅青春最荣光

作为杨根思连连长,红色基因早已深入王震的骨髓。他把强军重任勇担肩上,带领全连官兵冲在练兵大潮的风口浪尖,用实际行动刻画出一名基层指战员该有的模样。

在王震的记忆中,他曾拍着胸口向首长表态:“我们杨根思连是全军有名的英雄连队,是全旅的标杆连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能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实践证明,他脚踏实地,实现了这一誓言。

2015年的那场沙场点兵,让王震终生难忘。7月的一天,接受上级临机战备拉动,连队奉命执行空中输送先遣夺要任务,仅用时22分钟就完成出动准备。空降朱日和机场后,在一夜未眠、任务突变的情况,王震带领官兵武装奔袭25公里。精疲力竭时,他振臂高呼:“杨根思连只有给连旗增光的义务,没有给连旗抹黑的权利。”

全连官兵咬紧牙关,叫响“三个不相信”,提前2小时夺控作战目标,创造了全军多项纪录,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充分肯定。“军人,当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牺牲!”上军校时教官说的话让王震永远都不会忘。因此,上前线是他的愿望。

2016年,王震向上级递交申请,请求赴南苏丹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当年年底,他奉命带领连队官兵远离祖国和亲人来到了国外。面对南苏丹复杂危险的形势,王震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大无畏的勇气胆量,将生死置之度外,带领全连战士勇做忠诚使命的维和尖兵。7月8日夜,当地政府武装与反武装激烈交火,维和官兵迅速进入一级战备,连续4天4夜坚守一线,捍卫了难民营的安全。那一晚,眼看着战友李磊、杨树朋战场捐躯,生与死就在一刹那,王震对“当兵就意味着牺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在战火一线指挥官兵妥善应对并化解危机,维护了国家尊严、军队形象和官兵安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铁血担当,连队荣获集体二等功,他个人荣获联合国三级和平荣誉勋章。

任杨根思连连长期间,王震带领连队先后圆满完成跨区对抗演习、军委临机战备拉动、南苏丹国际维和等重大演训维和任务,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他当选为陆军第一届军人代表大会代表,被集团军表彰为“强军精武标兵”“优胜指挥员”,被原济南军区评为“优秀基层带兵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

不断丰富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 ——

甘于奉献无怨言

“作为一名军人,应将个人理想追求寄托在对党和军队的大爱和奉献当中,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军队各项事业添砖加瓦。”王震如是说。

穿上军装12年来,王震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坚持做到热爱本职、钻研本职、奉献本职——当学员他是优秀学员,当排长他是优秀干部,当连长他是优等指挥员。在每一个面临选择的关口,他总是甘于牺牲奉献,把事业高高举过头顶。

2014年6月,是王震与妻子商量好的婚期,但由于部队正在备战跨区演习,他先后三次推迟婚期。结婚时,他只请了半天假,和妻子到民政局领取了结婚证,然后简单吃了一顿饭。

“结婚5年多,我都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连一张婚纱照都没有,他还欠我一场婚礼。但是,我以他为荣!”王震的妻子殷艺嘉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殷艺嘉在郑州一家医院工作,作为军嫂曾接受央视采访。上班、照顾家庭,尽管很是辛苦,但深明大义的她始终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丈夫。

2015年,殷艺嘉刚生完小孩,正需要人照顾。“家里需要我,部队更需要我。作为一名连长,如果上战场时不能和官兵在一起,就不配当连长。”最终,王震和妻子一起说服了家人,义无反顾地参加了中国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展现了中国军人的担当。

“没有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王震告诉记者,“我无愧于事业,但却亏欠着家人。”王震的父母和86岁的爷爷,每年春节都想让他回家团圆,可每一次承诺他都无法兑现。

选择了从军,就意味着坚守和付出,意味着放弃外面世界的无限美好,意味着选择一种阻挡黑暗守护安全的重任,意味着将自己的热血、年轻的美好全部奉献给军营。在杨根思连任职4年,王震全身心投入工作,坚持爱兵爱在情深处、带兵带上成才路,所带连队先后有6人在国内外比武竞赛中获得名次,5人考学提干,21人立功,126人留队转士官。

去年6月,王震奉命到旅机关任作战参谋。新的岗位、新的要求,他甘当小学生,从值班值勤到请示报告再到办文办会,从点滴小事入手,从细微处学习。为了尽快适应胜任工作岗位,他经常加班到次日一两点,有时甚至直接在办公室过夜。凭着不懈努力,他很快就成为科里的骨干力量。

青春奉献给国防,梦想成就在军营。“坚守是对军人最好的诠释!强军精武,重任在肩。我是杨根思部队的兵,一定会加倍刻苦和努力,用实际行动给这份光荣增添新的亮色!”采访结束时,王震的话语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