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伟峰
“谁能想到俺村能发展得这么好,跟过去比简直是大变样,村里没少给咱群众办实事儿,海杰他们几个村干部干得真不赖!”7月18日,记者在长葛市佛耳湖镇簸箕杨村采访时,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不约而同提到一个名字——施海杰。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施海杰就是群众口中的“领头羊”。前些年,簸箕杨村是远近闻名的穷村,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条件差,连村党支部办公房都是危房,被长葛市定为“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后进村”。“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脱贫攻坚的‘主心骨’。”2011年当选簸箕杨村党支部书记的施海杰心里清楚,要想改变落后的局面,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于是,施海杰先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村“两委”班子队伍入手,把村里品德好、有公德心、有一技之长、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充实到班子队伍中,并经常对他们进行各类理论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施海杰还结合村里实际,制定了村集体领导、财务、政务公开等制度,建立健全了监督约束机制,使村里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约。
发展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村子要想发展,给群众多办实事儿、好事儿,没有产业支撑肯定不行。”施海杰说。近年来,簸箕杨村坚持“支部引领、以企带村、村企互哺、共创共促”的原则,积极鼓励村民创办企业,并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凡村民办企业,该村实行统一规划,帮助协调土地、争取资金,并帮助办理工商、税务登记等手续。在村“两委”的带动下,该村先后办起了建筑机械、木工业等多家建筑企业。
目前,该村有生产经营建筑机械的公司16家、个体户30多户,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了远近闻名的“建筑机械专业村”。“通过发展建筑机械,我们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几千人,全村一年的销售额近2亿元,人均收入超2万元,小型蓝牌汽车户均超过一辆。”施海杰说。这两年,该村又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实业集团,集建筑机械、百姓洗浴、百姓大食堂、农资服务中心等于一体,并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了村企共创大楼,为村民提供创业平台。
为更好地精准帮扶村里的困难群众,施海杰和村“两委”干部商议成立了以“救弱济困送温暖、互助互济献爱心”为宗旨的爱心超市。在该村300多平方米的爱心超市内,不但有供贫困群众选购的“爱心区”,还专门开辟了“便民惠民区”,正常对外营业,价格也相对比较优惠。作为村集体经济,爱心超市的收入除去人员工资、电费等开支,盈利全部投入超市的运营。村里的贫困户、低保户、困难户家庭,每人每月都可以领取100元的“爱心购物卡”。
“俺村还设计有村标、村旗,拍摄了专门的宣传片。人心越来越齐,干事儿的劲头儿越来越足,从以前的穷村、差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未来一定会更美好!”施海杰对簸箕杨村的明天充满了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