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孔刚领 通讯员 古国凡 张广雨
7月29日,热气熏蒸。襄城县山头店镇杜庄村的农田里,一位精干的年轻人,正满头大汗地给村里的贫困群众传授生姜管理技术。他就是杜庄村党支部书记黄永喜。
说起黄永喜回村创办永喜家庭农场的事儿,得从2009年春节谈起。当时,多年在洛阳卖红木家具的黄永喜回家过年,看到家乡依然贫困,心里特别难受,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有义务为乡亲们蹚出一条致富路!”此时,村上一些老党员找到他:“永喜,回来吧,俺需要你这样的带头人!”等到黄永喜决定回村创业的消息传出后,镇里、村里领导干部齐声称赞:“我看永喜能把村子领好,乡亲们准能致富!”当年春节过后,通过党员选举、组织考核等程序,30多岁的黄永喜被任命为杜庄村党支部书记。
“为民蹚富路,不怕担风险。”起初,他在自家的责任田里试种西瓜、甜瓜、辣椒,成功后把种植技术无偿奉献给父老乡亲。2013年,黄永喜决心在高效农业上发展。于是,他拿出全部积蓄,又东拼西借,流转土地百余亩,先后从上海、山东引进优质葱、姜种植技术。村子的父老乡亲都替他捏把汗:“永喜,咱这里祖祖辈辈都没种过姜呀,恐怕不适应!”永喜回答:“通过考察,咱这儿种姜也中,放心吧,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
就这样,黄永喜为了给乡亲们寻找致富门路,终日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为葱、姜施肥、浇水、治虫,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管理技术,杜庄村连续两年葱、姜获得好收成。在致富的道路上,他从没有忘记周围的贫困群众。贫困户张仙今年73岁,家里土地流转出去后,没活干。黄永喜就把张仙请到家庭农场干活。3年来,张仙仅在此打工年收入就达1.7万元。他逢人便说:“党的政策真是好,现在收了两头钱,一头是地钱,一头是在永喜那里的打工钱。心里真得劲!”贫困户贾然更是心潮难平:“在永喜的家庭农场不仅学习了种植技术,每月还能收入2000多元,是永喜帮俺拔掉了穷根。”
如今的黄永喜名声大振,被附近十里八村的群众称为扶贫“葱王”“姜王”。到杜庄村学技术的人络绎不绝。目前,他已发展葱、姜种植300多亩,有50多名贫困群众在此打工学技术。黄永喜种植的优质葱、姜非常畅销。客商们提着预付款预订第二年的葱、姜都不一定预订到。黄永喜种植的优质葱、姜成了许昌、新郑、郑州、武汉等地蔬菜批发市场的畅销农产品。
谈起今后的打算,黄永喜充满信心:“我刚建起大挂车专用电子磅,电力房、电网也已建好,通过示范带动,让更多的父老乡亲从事或参与优质葱、姜等农产品的生产,使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