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子建 通讯员 王文杰
8月5日,晨光熹微,空气清新。鄢陵县张桥镇后张村村民赵玉凤干净的院落里,书声琅琅。这是赵玉凤15岁的儿子曹恩源正在晨读。望着孩子认真读书的身影,赵玉凤满意地笑了。
40多岁的赵玉凤是个苦命的女人,10多年前,由于种种原因,她和丈夫最终分道扬镳。一下子,生活的重担全压在赵玉凤柔弱的双肩上。种责任田、照顾孩子,她独自一人撑起了家庭,日子过得总是紧巴巴的。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之后,赵玉凤家被政府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应享尽享各项扶贫政策。政府先后为她母子三人办理了低保手续,代缴了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及小麦保险等,切实保障了赵玉凤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
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明亮介绍,通过“六改一增”,赵玉凤家的卫生间、厨房进行了提升改造,卫生间装上了坐便器,消除了异味;厨房安装了橱柜,增添了厨具、燃气灶,更加宽敞明亮、干净整齐。尤其是院内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水泥路从家门口一直修到了大街上,干净平坦,雨雪天气再也不用踩着泥泞出行了。
人穷志不穷。要强、乐观的赵玉凤在种好责任田的同时,还承担起了村里的保洁责任。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早早起床,为儿子做好早饭后,骑上三轮车外出清运垃圾。村内几条大街上的垃圾清运完之后,她回到家里匆匆扒上两口饭,再赶到地里干农活。“自己苦点儿累点儿不算啥。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孩子也慢慢长大成人,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赵玉凤诚恳地说。
拔掉穷根子,过上好生活,不仅靠政府积极“输血”,还要靠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努力“造血”。
前几年,对口帮扶赵玉凤的鄢陵县畜牧局有关领导得知其有山羊饲养经验后,免费为她送来了4只“扶贫羊”。技术人员全程提供饲养技术指导,帮助她发展山羊饲养产业,脱贫致富。在赵玉凤的精心喂养下,4只“扶贫羊”已经繁殖到如今的10多只,膘肥体壮,皮毛洁净,人见人爱。仅喂养山羊一项,赵玉凤每年就有数千元稳定收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赵玉凤的鼓励支持之下,其长子曹晋源在兰州一厨师学校学习烹饪技术,今年年底即将毕业;次子曹恩源在高中就读,成绩优异。按照国家政策,曹恩源还享有每学期1025元的教育补贴。“真没想到,孩子上学政府还给补助。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贫困学子能够完成学业。”赵玉凤说。
说起今后的打算,如今已经顺利脱贫的赵玉凤告诉记者,两个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自己多年坚持不懈的精神动力。“待到明年,孩子就该毕业了,等他在兰州顺利就业,再找个好媳妇,好日子就要到来了。”赵玉凤幸福地憧憬着,脱贫不是最终目的,今后还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致富奔小康,好日子还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