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一地生“三金” 生活年年好

本报记者 冯子建

8月8日上午,淅川县马蹬镇苏庄村贫困群众刘翠花和几位姐妹一起,来到当地迷迭香产业基地锄草。从上月开始,她在这儿“工作”半个月了,每天有百十元收入,感到 “工作”挺不错的。

“活儿不重,离家也近,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劳动中有说有笑,很不错。”刘翠花说,她家5亩多承包地全部流转出去,每年有近5000元租金收入,再加上年底分红、务工收入等,今年年底成功脱贫不成问题!

刘翠花“工作”的迷迭香产业基地,是许昌市结对帮扶淅川县农业产业项目,今年种植面积600多亩,前期雨水充沛,长势良好,预计到10月底,部分达到收割条件的迷迭香将会产生效益。

记者了解到,迷迭香作为一种珍贵中药材,原产欧洲地区和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曹魏时期引种至中原地区。迷迭香耐干旱,少害虫,枝叶中能够提取抗氧化剂和精油,具有广泛的食用、药用和工业价值,及涵养水源、绿化观赏功效。尤其是迷迭香叶茎能够抗虫驱蚊,绿色环保,十分适宜在丹江口水源地种植。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清洌的丹江水从这里奔涌而出,沿着千里长渠一路北上,流过中原,奔入京津。作为华北地区的“大水缸”、京津门户的“水龙头”,淅川县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和核心水源区水质、建设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的历史使命。为守护好这一渠清水,毗邻丹江的马蹬镇、九重镇等乡镇农民响应当地政府号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软籽石榴、迷迭香等林果、中药材产业。

“过去,苏庄村主要种植小辣椒,是全县重要的小辣椒产业基地。”苏庄村党支部书记苏先培称,许昌市结对帮扶淅川县工作启动之后,许昌市农业部门结合当地气温、土壤等特点,通过流转土地实施订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迷迭香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苏先培介绍,迷迭香一次种植可以连续收割30年左右,每年像收割韭菜一样收割两次,平均亩产鲜枝叶1500—4000公斤,按照市场价格每公斤8元计算,每亩增收不低于3000元。前期,经过对接协调,禹州市中药材协会已和苏庄村迷迭香产业基地签订长期收割协议,并在“扶贫车间”设立加工厂,对迷迭香进行深层次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如今,迷迭香产业种植基地已经成为苏庄村、张河村等附近村庄贫困群众务工的主要渠道,他们从事锄草、收割等劳动,每人每天收入100元,工资当日结算。“土地流转资金为每亩800元,再加上年底2000多元分红,贫困群众务工还有工资收入,真正实现一地生‘三金’,确保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淅川县良禾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克说,为了鼓励群众种植迷迭香,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施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收购,设立最低保护价和市场价,并免费对群众进行种植技术培训,提高大家种植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迷迭香成为群众发家致富主要渠道。

好时代赶上好政策,生活才会一年比一年好。刘翠花充满信心地说,只要肯下力,不怕苦累,生活总会好起来的,不仅要脱贫摘帽,还要致富奔小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