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一身清风强党建 一腔真情为扶贫

本报记者 胡晨 通讯员 刘艳红

在禹州市古城镇魏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魏永生自幼智力低下,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可是,7月23日,当驻村第一书记李启到他家走访时,他却摘下自家种的向日葵硬塞给李启,不接就不让离开。魏永生的行为,给了李启最高的褒奖。

魏庄村曾因“村‘两委’战斗力不强、干部责任心不强、带领致富能力不足”而被禹州市列为党建后进村、脱贫攻坚薄弱村。今年5月,禹州市纪委监委调研法规室主任李启被选派担任该村第一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和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

面对魏庄村的现状,李启建立了“双五”工作法,通过“阵地强起来、规矩立起来、身份亮起来、村民带起来、幸福走起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每天走一遍、遍遍学一点、见面多提问、会上多讲点、带头多示范”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服务意识。

为提高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李启筹集资金20多万元,在村内主要道路打造了2公里的文化长廊,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干部廉政规范、村规民约、精准扶贫、扫黑除恶等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使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团结一心,进入“奋斗”状态,一举摘掉了“两顶”落后帽子。带领党员干部硬化河道2000米,修复并安装路灯17盏,修复村子到S103线830多米的柏油路,清理空心地11.9亩,安装灌溉水管2000多米解决6个组的农业灌溉问题,彻底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

对于办公条件差的问题,李启又给村里买了14张双人桌子,35把椅子,让党员开会有个坐的地方。处处为村里着想,却从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自打驻村,工作队都是自己做饭,那天家里炸咸食想让他们尝尝也被谢绝了。纪委来的干部真是把村里的事当作家里的事干,就是来办好事的!”村民王春凤感慨地说。

魏庄村还有10户12名贫困群众未脱贫,李启深感肩上的担子还很重。47岁的魏永生没有劳动能力,出门的路没硬化,李启就带领党员干部用废砖铺设小道20多米,还帮助他们在院子空地上种了芝麻、甜瓜、向日葵。79岁的万任章家里堆满了矿泉水瓶、废纸箱,屋里的电线像蜘蛛网,李启带领工作队帮他把废品变卖,重新连接电线、安装开关,还在院内开辟了一块菜地,生活环境大变。

“作为一名纪检干部,我们必须带头遵守党规党纪,积极服务群众。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把你当家里人,这不正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吗?”李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