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张俊才:痴迷于农机研发而初心不改

本报记者 魏东雅 通讯员 张绍锋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到现在还记得,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炎炎烈日下干活儿时的场景。那时候没有农机,耕地、播种用牛拉,效率很低。因此,我从小就立志将来要投身于农机研发,改变农业耕作的落后状况。”8月13日,河南豪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豪丰)总工程师张俊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他痴迷于农机研发,始终任劳任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被市总工会评为许昌大工匠。

1998年,毕业于机械设计专业的张俊才进入豪丰。从参加工作的那天起,他就立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够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他根据公司实际,结合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不断摸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他还曾多次回到母校请教专家,探讨设计思路和方法。他经常深入车间,与经验丰富的老技师探讨问题。他一进入实验室,就忘记了时间,常常加班到深夜甚至次日凌晨。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起步早,像免耕施肥播种机,在发达国家已推广应用了几十年,我国还没有这样的机械。2004年,根据市场和国家政策的需要,豪丰下达了免耕施肥播种机的设计开发任务,由张俊才主持。“国外的机械个头儿大,适合大型庄园使用,不适应我国小地块儿的种植模式。况且进口产品价格昂贵,我国的农民也用不起。”张俊才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带领团队开始研发工作。

如何借鉴国外经验和技术,设计出价格低廉又适合中国小地块儿种植模式的免耕施肥播种机,成为研发的难点。他带领技术人员不分昼夜,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研发当中。设计、生产样品、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经过两年的辛苦努力,2BMSF-10/5型免耕施肥播种机终于研发成功。该产品通过省科技厅专家组的鉴定,获许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为豪丰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也为我国农业的免耕种植作出了贡献。在这两年期间,他患上了神经性偏头痛,可他只是简单地吃一些药后又投入了工作。

采访中,记者在豪丰的生产车间里看到一条长长的生产线,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进行装配流水线作业。张俊才告诉记者,这条生产线是他们自主研发的我国首条旋耕机装配自动化流水作业生产线。

“2011年,为了提高旋耕机生产效率,公司决定自主研发设计一条现代化旋耕机流水作业线。我接到了这项研发任务。”张俊才说,“可是,我以前并没有流水作业生产线的研发经验,当时压力很大。”

为了尽快投入工作,他看书、上网,从大量的资料中搜集相关信息,经常白天深入车间一线,晚上伏案工作到深夜。经过一年的努力,他带领团队终于研发出我国首条旋耕机装配自动化流水作业生产线。该生产线大大提高了装配生产速度和装配质量,而且基本实现了自动化,装配效率比原来提高了5倍,每年为公司节约近120万元成本,产品质量也大大提高。

参加工作以来,张俊才先后主持研发了30多种产品。他主持研发了还田机动平衡奇数排列技术,结束了豪丰还田机粉碎轴没有奇数排列的历史;主持设计的1SFB-4(12)型数显深松多用机,改变了我国该机型没有数显和报警功能的历史;主持设计的4JW-150型茎块挖掘机,当年投入市场后,为公司带来了2800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参与完成的“北方一年两熟区小麦免耕播种机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打破了豪丰没有国家级科技奖的历史;主持完成我国首条还田机装配自动化流水作业生产线;主持完成的1GSMQL-330型旋耕深松灭茬起垄联合整地机、机械手对焊机获省级科技成果奖;参与完成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与装备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的研发成果还获得了2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包括多功能播种机、多功能花生收获机。

“有人说搞农机研发,工作辛苦,环境艰苦。我想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这点儿苦不算什么。我们要不怕吃苦,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坚定信心,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张俊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