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东朱庄村:乡村振兴再扬帆

东朱庄村党支部书记朱建领指导村民修剪树木,右为朱建领。 黄舒平 张铮 摄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黄舒平 张铮

8月15日,天气仍然有些湿热,位于长葛北部的东朱庄村格外热闹,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不顾天热,都涌到这里,听剧团给大家送来的大戏。

“现在咱农民也富裕了,村里经常搞些文体活动,让大家的生活更丰富。”东朱庄村党支部书记朱建领说,现在不仅要搞活村里经济,还要让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大周的再生资源工业,就是从我们这里兴起的!”朱建领自豪地说,东朱庄村是“大周人”公认的再生金属产业最先开始的地方,也是大周镇再生金属产业的起源地。

东朱庄村位于大周镇东北角,与开封市尉氏县土地犬牙交错,20世纪80年代,这个村子仅有的3个村办企业就建在与尉氏县接壤的村边上。

在朱建领的带领下,记者跟随他来到了东朱庄合金厂、玻璃马赛克厂原址,虽然这里早已停产,但偌大的厂房还在为村里的集体经济服务。

说起这段历史,还要从1979年说起,东朱庄村原党支部书记朱石妮,见到该村北边尉氏县刘合集村有土法冶炼合金的,能赚钱,就请来尉氏县刘合集村的郑喜昌传授这一技术。

在朱石妮的带领下,有六七个人先从云南购原料,开始锡、铅、锑巴氏合金的冶炼。后来转为铝合金,逐渐带动附近几个村子也搞起了铝合金、铝锭的冶炼、贸易和废旧金属特别是有色金属的收购,在大周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有色金属的加工、贸易区。

当时,东朱庄村综合厂包括合金厂、蜂机具厂。“当时以合金厂为主,蜂机具厂就是一个配搭儿,蜂机具厂没有多久就不再做了。”朱建领说,在他的印象里,1983年年底、1984年春节是合金厂最为红火的时候。那年春节,综合厂为每个工人都发了一台黑百电视机,在周边村引起轰动,也点燃了周边村做冶炼的热情。

“那时候,一个村也没一台电视啊,我们村一下子多了几十台电视机,你想想那多羡慕人啊。就在第二年麦收时候,电视里刚好放《霍元甲》,周边罗庄等村的人一到晚上都跑到我们村看电视,热闹得不得了。那时候我虽然在学校,不常回村里,这些事儿却听了不少。”朱建领说。

东朱庄烧起的第一把火,让大家看到了机会。农闲时,近万大周人跑遍全国各地,像蜜蜂一样,将废旧金属“采”回大周,并逐渐形成了“回收—拆解—冶炼—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

时至今日,东朱庄村从事再生金属行业的人少之又少。这个大周镇再生金属产业的“鼻祖村庄”,在大周成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辉煌时刻,在大周再生金属产业版图上,逐渐消失不见……

尽管东朱庄村不再从事再生金属行业,但是村里人办企业的热情并没有减退,大家有的开办纸箱厂,有的开办编织袋厂,还有的开办木材加工厂,村里办企业发展经济一直没有停止。

魏宏伟是村里的能人,早些年也从事再生金属行业。“那些年,我也算是从事再生金属行业比较早的那批人,但随着企业往大周镇集中,我的企业也开始了转型。”魏宏伟说,2008年,他开办了印刷厂和纸箱厂,吸纳了不少村民来企业工作。现在的魏宏伟,不光有自己的企业,而且还是村委委员。

从“九岗夹八洼,旱涝都害怕”,只能种红薯和花生的沙土地,到如今土地流转,村民创办企业,东朱庄村不断转型与发展。朱建领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村虽然在大周再生金属的产业版图上逐渐消失,但通过村企共创,村里发展金属加工、蜂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直接参与者100多人,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周边国家,经济增长推进了村里的各项工作跨越式发展,2018年人均纯收入达8500元,已经从过去的贫困村迈向强村行列。

“现在,我们正在发展集体经济试点,规划建设东朱庄村企业集聚区,拉动集体经济快速增长,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朱建领对村里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