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许廷合 通讯员 李亚良)“以前,社区到底有多少资产,别说居民不清楚,就是我们这些社区干部心里也没个准数。清产核资后,这些不仅都登记了,而且全部上传录入网上,群众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进入平台了解社区的资金、资产、房屋租赁、招投标等各项情况,还可以随时拨打纪委的电话进行咨询和举报。真的是把社区的权力运行晒到了阳光下。”8月22日,在魏都区五一路街道办事处樊沟社区,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安国明高兴地说。
作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基层的人心向背。近年来,魏都区纪委监委按照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要求,把规范基层小微权力运行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紧紧牵住集体“三资”管理这个“牛鼻子”,依托魏都区党建“1369”工程中的“五网融合智慧党建平台”,投入专项资金打造了魏都区“三资”管理服务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强化“三资”动态管理,有效提升了“三资”管理透明度。
从资产登记到资产台账管理,从交易立项到项目审批,从合同登记到合同履行,在“三资”管理服务平台上,社区集体经济所有资产的增减变化都有迹可循,给居民亮出了“明白账”。记者了解到,该平台通过区、街道办事处、社区三级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了对社区集体“三资”的管理、交易、服务和监督等功能。“社区集体经济的每一份合同、每一笔开支、每一项交易,都要在‘三资’管理服务平台上‘晒’。这样不仅拓宽了社区党务、政务、财务的公开渠道,而且有效保证了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魏都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刘庆说。
“过去,社区干部累没少累、干也没少干,但往往吃力不讨好。因为大家心里不清楚,总以为社区干部搞小动作,把上面拨下来的钱乱花了。现在好了,用钱要经过多道关口,账务也要在网上公开,居民对干部有了更多信任。”对于“三资”管理服务平台运行带来的效益,安国明深有感触地表示,“这既是对我们基层干部的监督,也是对我们的保护。”
据了解,在强化“三资”规范化管理中,魏都区不仅在线上晒出“明白账”,而且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做法,积极构筑规范权力运行的“防火墙”。为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魏都区纪委监委根据《魏都区“三资”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出台了《魏都区“三资”管理责任追究办法(暂行)》,变事后查处为事前和事中监管,对“三资”管理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要求,让繁杂的社区事务在阳光下操作,让干部的权力在监督下运行,从而清除误解、减少猜疑,在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该平台的运作,不仅有效促进社区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而且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进一步净化了基层政治生态,得到了社区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支持。据统计,自2018年3月正式上线以来,该平台已将完成集体资产清理核实工作的13个街道办事处86个社区纳入了信息化管理,共上传录入有效信息1190条,平台总访问量达47.3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