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教育关乎着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更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许昌向来重视教育。近年来,我市通过“项目建设强基础”“改革创新破难题”等措施,形成了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同时针对突出问题,采取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等措施补齐短板,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中,我市还会实施6个专项方案。
这一系列举措,将为许昌的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按下“快进键”,为我市“建设智造之都,打造宜居之城”的事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施三年攻坚建设项目、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创新教师招聘方式、推行课后延时服务、探索激励机制改革
今年38岁的张影是个上班族,女儿今年上四年级了。她和丈夫的工作都很忙,往年最让她头疼的就是接孩子问题。下午一般是他们工作最忙的时候,可孩子在16时就放学了。以往,张影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给孩子报晚托班。自从今年春季开始,她不再为接孩子的事情操心了。原来,学校开展了课后延时服务,孩子放学后可以留在学校,在老师的照看下学习。直至18时,张影下班后再把孩子接回家。
自从2017年以来,我市针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与短板,我市先后出台《许昌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2017-2019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推行课后延时服务,破解“三点半”难题就是其中之一。我市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意见》,在市直中小学试点推行弹性离校时间和课后延时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家长及专业机构给予补助。
此外,我市还实施了三年攻坚建设项目,破解“大班额”难题。2017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三年内投资100亿元新建(改扩建)200所中小学、100所幼儿园、2019年底全市新增学位总量20.5万个”的攻坚目标。2017年完成投资37.88亿元,累计新建(改扩建)121所中小学、72所幼儿园,分别增加学位62326个和21931个。截至2019年8月31日,全市安排的315个项目,已有278个竣工投用,新增学位160120个,对缓解学位不足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针对“择校热”难题,我市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2015年,率先在市直4所初中组建教育集团,各县(市、区)陆续推行了“名校+新校”“强校+弱校”“一校多区”等集团化办学新模式,三年攻坚期间新建学校均采取名校托管的方式进行管理,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快速放大。
为解决“师资弱”问题,我市创新了教师招聘方式。一是实行考核招聘和公开招聘相结合。2017年,在公开招聘392名教师的同时,面向部属重点师范院校和“985”“211”重点高校考核招聘教师211名。二是建立教师储备制度,按不超过编制总量10%的比例,招聘城市特岗教师,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解决了因病产假等造成的教师空岗缺员问题。三是实施“强师工程”,推行教师专业知识考试,考试结果与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审挂钩,去年首次组织2370名学科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比优考试。加强校长后备人才队伍建设,2018年通过层层选拔,产生了32名校级后备干部人选。
我市还积极探索激励机制改革,破解“大锅饭”问题。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的课后服务专项资金、700万元的市长教育质量奖专项资金、300万元的集团化办学专项资金,重点对优秀学科教师、班主任和优秀团队进行奖励,既解决了“三点半”课后服务经费问题,又调动了教师积极性。
校长职级制改革,18个学校去行政化
校长不再享有行政级别,以职级取代,分为“四级十档”
今年夏季,许昌人的微信朋友圈因几则消息沸腾起来:7月9日,我市公开选拔许昌高中和许昌实验中学的校长;7月23日,相关部门公布了面试人员名单;8月8日,新选拔的2名校长公示期满;同时,我市决定将18所学校列为我市首批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学校……这一连串的举措,让教育成了2019年夏天许昌人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是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署安排的重要改革任务,是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许昌作为河南省唯一的中小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不仅推动了我市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进程,也拉开了河南省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大幕。
被列为首批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的18所学校分别为许昌高级中学、许昌实验中学、许昌第二高级中学、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许昌市第五高级中学、许昌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许昌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许昌市第六中学、许昌市第七中学、许昌市第八中学、许昌市第十二中学、许昌实验小学、许昌市毓秀路小学、许昌市特殊教育学校、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尚集镇一中、东城区实验学校中学部、许昌学院附属中学。这18所试点学校以许昌市直学校为主,同时包括部分区属学校。
实行职级制改革后,这18所学校的校长(含党组织书记)将不再享有行政级别,原来的“正县级校长”“副县级校长”等行政级别的行政级别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职级。校长职级与教师职称类似,是另一套级别和晋升体系。校长职级分为“四级十档”,分别为:特级校长、高级校长(一、二、三档)、中级校长(一、二、三档)、初级校长(一、二、三档)。
校长职级认定依据两大方面。第一是学校规范运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党的建设、廉政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管理、校园文化、安全管理、教学业绩、定性评价等8个方面。第二是学校创新性教育质量发展评价。依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指标和校长任期目标,制订学校教育质量发展创新性评价指标及评价细则。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资源开发、文化特色建设、办学成效及影响、办学满意度等6个方面。
校长职级制改革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改革。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钧安说,校长职级制改革在推进政校分开、明确校长权责利、理顺和建立新型政校关系、构建“管办评”分离的社会监督评价机制,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有效监督等方面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教育综合改革,实施6个方案
校长职级制改革、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创新教科研管理机制、创新教育督导机制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中小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我市制定出台了包括校长职级制改革在内的全市教育综合改革“1+1+6”方案。即:1个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1个实施方案和6个专项方案。6个专项方案中,除了校长职级制改革外,还包括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创新教科研管理机制和创新教育督导巡察机制。
在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方面,我市注重加快实现师资配置优化和活力激发。相关部门强化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市直中小学校教师、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县域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职务评聘、调配交流、考核培训等方面的统筹管理,促进教师均衡配置;落实教师双向选择、竞聘上岗、交流轮岗等制度,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校聘”制度,激发师资队伍的活力和动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现代教育人才体系。
在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方面,我市加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我市坚持市级指导、分级负责原则,采取紧密型、联盟型等5种资源配置形式,推行“名校+新校”“名校+薄弱校”“名校+城郊(农村)校”“乡镇中心校+村小(教学点)”等多种办学模式,逐步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最大化;加强扶持引导,创新学校管理,打造办学共同体,在均衡发展基础上,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建设一批中原名校。
深化教育激励机制改革,我市注重激发改革发展的动力活力。建立标准健全、目标分层、多级评价、多元参与、学段完整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建立完善绩效激励机制,逐步构建符合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建立惩戒约束机制,实行“负面清单”“末位淘汰”制度,充分调动校长、教师队伍积极性。
在创新教科研管理机制方面,我市加快实现科研引领、教育提质。健全教科研管理机构,构建市、县、校三级教科研工作网络体系;创新教科研工作方式,“下沉”教研业务到基层学校、教学一线,破解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挖掘基地学校教育科研和学科教研优势,设立教科研指导中心,定期举办教科研专题活动;组建“教育智库”,强化教科研组织管理和指导服务;引进第三方教育质量检测机构,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专业支撑作用,不断提升教科研工作制度化专业化水平。
我市还创新教育督导机制,加快实现督查巡察专业化、常态化。建立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进教育发展高质量的教育督查巡察机制,组建市委、市政府教育督查巡察机构,选拔一批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督查巡察工作,采取综合督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定期督查与暗访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县级人民政府及职能部门和学校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建立多元参与的教育督导评价监测机制,定期公布督导考核情况,并与单位和个人年度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表彰处罚挂钩,强化督导评估结果运用,确保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
教育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全面推进、加快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职业教育攻坚成绩显著
8月18日,家住市区文博路的李霞来到位于新兴路中段的魏都区实验学校,为6岁的儿子报名上小学一年级。递交材料、审核、通过……整个过程十分快捷。“孩子上学能这么容易,以前我都不敢想!”她说,几年前她的女儿上小学时,报名非常困难,即使报上了名,一个班里的孩子,老师根本照顾不过来。自从新学校投用后,李霞家所在学区的孩子们上学容易多了。
就在李霞为儿子报名的同时,襄城县的王红则来到了位于东城区的市职业教育园区,她替女儿来“看学校”的。当她漫步于整洁的校园,看到了洁净的教室和温馨的宿舍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我闺女今年秋季就要到许昌幼儿师范学校上学了!”她说,许昌幼儿师范学校的前身是襄城师范。去年,这所学校整体搬迁到了许昌,因此要来看看。看到学校环境这么好,她也放心了。
魏都区实验学校等一大批新学校的投用、许昌市职业教育园区的落成,都是近年来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我市围绕“跻身全省第一方阵、争创中原教育强市”的奋斗目标,确立了“软”“硬”并重、双轮驱动的战略思路,坚持一手抓“项目建设强基础”,一手抓“改革创新破难题”,初步形成了“改革引领、攻坚支撑、创新驱动”的教育改革发展格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城镇扩容、均衡创建、强师工程等全面推进,全市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达标验收;推动加快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全市高考上线率、录取率连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职业教育攻坚成绩显著,投资15亿元兴建的职教园区建成投用。凭借在这些方面的优异成绩,我市先后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职教攻坚先进单位等称号,教育基础能力与综合实力居全省中上等水平。
许昌教育虽已呈现出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仍然存在:一是教育资源总量不足问题依然突出,“大班额”仍未完全“消肿”;二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均问题依然突出,“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仍然存在,“择校热”仍未彻底“退烧”;三是教育质量整体不优问题依然突出,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四是教育体制机制不活问题依然突出,束缚教育事业发展的栅栏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全部由市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