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校远 任佳琼 通讯员 张晓沛
抓住关键,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激活体制改革,切实提升教育质量;整体谋划,因时而变,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统一部署,坚持正确方向,提高决策水平,切实履行推进教育改革的责任。面临教育改革的新形势,襄城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化“顶层设计”,深耕细作,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制定出一系列举措,描绘教育发展新蓝图。
自2017年全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实施以来,襄城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提出了“着力振兴教育,打造教育强县”的总要求,坚持“以攻坚破难题,以改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夯基础、调结构、优管理、提质量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总揽全局 推动教育改革 加强党建 确保政治方向
在教育改革发展中,襄城县强化“顶层设计”,成立由襄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后调整为县政协主席)任组长,襄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县长为副组长,各乡镇政府和相关县直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教育发展领导小组。教育发展领导小组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成为推动教育发展改革的“主心骨”。同时,襄城县实行“第一书记”制度,16名县级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分别兼任城区学校第一书记,各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分别兼任本乡镇学校第一书记。第一书记定期深入学校调研,指导学校加强党的建设、理清发展思路,协调解决学校实际问题。
为加强党的建设,夯实基层基础,襄城县按照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新建或规范了16个乡镇教育党总支、141个公办学校党支部、39个民办学校党支部,为没有党员的民办学校选派了党建指导员,实现了教育系统党的工作全覆盖。在襄城高中、襄城县实验高中启动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全面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的领导。
夯实基础 推进项目建设
“全面改薄” 优化教育资源
根据全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作安排,2017年以来,襄城县共规划投资8亿多元,建设中小学33所、幼儿园10所。目前,襄城县已累计完成投资7亿多元,完成37所学校建设任务(中小学29所、幼儿园8所),新增学位21158个、床位14820个、餐位15210个,其余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为优化教育资源,襄城县继续推进“全面改薄”工作,加大力度改变教育薄弱地区的现状。2017—2018年,襄城县累计投资6174.41万元,完成校建类项目77个、设备购置类项目178个,新增建筑面积39961平方米、运动场面积40760平方米,购置生活设施3284台件套、图书138140册、课桌凳2596套、计算机和教学仪器设备25956台件套,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018年,襄城县共投资8590.8万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20所,新增建筑面积65070平方米,新增寄宿生学位7265个、餐位5715个、床位6732个。这一举措顺应社会需求,极大程度解决了农村孩子寄宿难问题。2019年,襄城县新规划投资1682.9万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9所,其中5所已完工。
为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襄城县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规划投资3537.01万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6所(公办23所、民办3所)。
创优评先 细化教育管理 探索课改 提升教学质量
在三年攻坚计划实施过程中,襄城县以开展学校创建为抓手,重视德育发展,深入推动教研改革,细化教学管理,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立德树人,德育为首。2017年以来,襄城县先后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活动、“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及优秀特长生评选、最美孝心少年评选等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017—2018年,襄城县共推选市级三好学生243人、优秀学生干部25人、市级文明学生28人,评选县级优秀特长学生1343人,表彰许昌晨报十佳小记者、优秀小记者25人。2019年,十里铺镇青冢寺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宋文珂被评为“许昌市新时代好少年”。
襄城县深入开展人民满意学校创建、精品学校创建活动,已累计创建成功“许昌市精品学校”6所、“许昌名校”7所、“许昌市素质教育示范校”33所、“许昌市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86所,全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从2018年开始,以库庄初级中学、斌英初级中学、城关镇南大街回民中心小学、实验学校为试点学校,开展“学本课堂”改革,变“师本”“教本”为“生本”“学本”,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面向全县公开选聘优秀青年教师18名,充实到县级教研员队伍中。积极开展初中校长分区教研、小学联片教研和送教下乡活动,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加强课题研究工作,增强教研工作实效性。
襄城县细化教育管理,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7年、2018年、2019年,襄城县一本上线人数分别为672人、945人、1127人,年均增加200人左右,2019年比2017年增长了68%。
立德修身 提升教师素质
轮岗交流 优化师资配置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襄城县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配置,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求。襄城县先后组织开展“心系中国梦,做好引路人”“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学习时代楷模,成就出彩人生”等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并通过制定教师从教行为负面清单、推行师德评议考核、建立教师诚信管理系统等,打造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教师师德修养。2017—2018年,襄城县先后有1名教师被评为市级“最美教师”、70余名教师被评为市县级“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1名教师被评为河南省“最美乡村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河南省“李芳式”好老师。
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襄城县在抓好教师“国培”“省培”、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基础上,结合实际,先后开展了260人次的贫困村学校教师提升培训、125人次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培训、分三批150余人次的校长提升培训、为期两年300人次的体音美专兼职教师培训等。2018—2019年,襄城县考核招聘教师51名、招聘城市特岗教师170名、政府购岗幼儿园教师50名,为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襄城县全面落实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及时将各项补贴发放到位。2019年7月份,襄城县按照标准,为3696名教师发放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为1905名班主任发放了班主任津贴,为5879名教师发放了教龄津贴。
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襄城县加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2018年,全县共交流初中校长5名、初中副校长12名,小学校长16名,从编制富余学校向师资不足学校调配教师148名,安排66名教师到四个偏远乡镇支教。2019年,对112名小学校长和部分初中校长进行了轮岗交流。形式多样的交流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和城乡学校共同发展,从整体上提升了义务教育质量,实现了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废旧立新 深化教育改革
以人为本 更新激励机制
为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襄城县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实施好“三大工程”,即实施以解决总量不足为目标的资源扩充工程,增加中小学学位,消除大班额现象;实施以争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为目标的教育提升工程,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层次,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以解决质量不优为目标的质量提升工程,优化教学管理,推进课堂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待。
为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襄城县实行乡镇政府代管乡镇教育工作制度,明确乡镇政府在教育项目征地、中小学安全稳定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校长队伍及教师队伍日常管理方面的职责,实行教育工作分级、双重管理。各乡镇于2017年12月底成立教育管理办公室,每个教育管理办公室设工作人员6名,负责做好辖区学校项目建设、财务管理、安全稳定、提升质量、队伍建设等工作。
襄城县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组建了襄城县文昌小学教育集团、襄城县学前教育集团,分别对新建的东城区小学、县第二幼儿园实行托管,放大文昌小学、县幼儿园的名校优势,迅速提升新建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襄城县进一步拓展优质民办教育资源,与江苏永新纳智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新建了清华园学校,吸纳社会资本新建了东城区中学,目前,这两所学校已经站稳脚跟,初步得到了社会认可。
更新激励机制,实现深度改革。襄城县建立教师工作奖励新机制,县财政每年按教师基本工资总额的2%拨付专项经费,用于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超工作量和交流支教等;建立课后服务保障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保障城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和乡镇寄宿制初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社团活动辅导、个性化学习辅导等。同时,襄城县改革“县长教育质量奖”评选办法,督促各乡镇、各学校逐步设立“乡镇长教育质量奖”“校长教育质量奖”等,树立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工作导向。
在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中,襄城县不断学习考察,理清思路举措,并广泛征求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及县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意见,出台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施意见和具体方案。从今年8月份开始,襄城县围绕“教师编制、岗位县级总量控制,教育部门自主调配使用”的原则,按照“直接聘用—支教竞聘—校内竞聘—跨校竞聘”等程序,在全县公办高中、初中、小学全面铺开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优化县域教师资源配置,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重大转变。
深入务实 加强教育治理
精细管理 提供有力保障
按照《河南省教育扶贫专项方案》要求,襄城县通过校内宣传、印发宣传页、张贴海报等方式,加强教育扶贫政策宣传,提升群众政策知晓率。同时,抓好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精准资助工作,2017年以来,襄城县共资助建档立卡家庭学生17445人次,发放学前教育生活补助费及保教费、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和营养餐补助、普通高中和中职国家助学金等1685.947万元。教育扶贫,层层深入,襄城县努力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控辍保学工作,建立“班—校—乡—县”四级劝返工作网络,通过实施逐级劝返、加强校内学习帮扶等措施,提高辍学学生劝返率和义务教育学校巩固率。
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襄城县落实“校长—分管副校长—处室—具体责任人”四级管理责任制,依托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月等,开展常态化安全教育、疏散演练和隐患排查治理,结合季节特点抓好防溺水、传染病防治、防火防灾等工作,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落实领导干部信访接待制、领导包案制、信访工作月例会制等,加强信访源头排查,严格按政策处理信访问题,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纠纷。同时,各有关部门深入开展“教育三项治理”,为全县283台校车办理了校车标牌,并全部纳入统一平台进行管理,保障校车运营安全;深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关停无证校外培训机构73所,为6所符合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办理了许可证,校外培训秩序逐步向好;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大力整治无证商贩、食品摊点及其他影响教育教学正常秩序的现象,维护大局和谐稳定。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襄城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肩负教育发展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努力提升全市教育发展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目标催人奋进,新征程召唤前行。在今后的教育改革发展中,襄城县将不断改革创新,追求卓越,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昂扬的斗志、更扎实的作风、更主动的作为,切实做好教育提升攻坚各项工作,逐步描绘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