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鄢陵县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头等大事,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全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作部署,深度整合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创新制度机制,提升质量水平,全力打造“教育高地”、建设“教育强县”。
坚持高位推进 树立鲜明导向
在发展教育上,鄢陵县一直不遗余力。
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抓教育、提升人才支撑力”的战略思路和“优先发展教育、打造教育强县”的工作目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教育强县的意见》,将教育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乡镇(部门)年度绩效考核;该县主要领导逢会必讲教育、下乡必查教育,不定期深入学校了解情况,随时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该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乡镇和县直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攻坚指挥部”,及时研究重大事项,切实为教育改革发展把好方向、做好“顶层设计”;设立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教育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教育攻坚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日常工作,专人专案专职专责强力推进。
尤为难得的是,该县出台了《关于县级领导干部兼任县直学校第一书记的通知》,让各级领导干部成为教育优先发展的倡导者、参与者和推动者。该县县委书记、县长分别担任县直两所高中第一书记,按要求到校履行职责;其他县级领导兼任其他县直学校第一书记,认真开展教育帮扶和指导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担任乡镇各学校第一书记,推进教育优先发展。
在此举措下,各学校第一书记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同校领导班子一起谋划长远、参与管理,引导和带动学校自觉创新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既有效解决了学校在项目建设、规范办学、师生生活、校园文化、周边环境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又点燃和激发了教师无私奉献、学生奋发学习的热情,切实推动了各级各类学校向规范化管理、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办学方向阔步迈进。
坚持常态长效 完善制度机制
在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过程中,鄢陵县注重长效管理制度机制建设,保障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该县实行定期汇报研究制度,县委常委会每半年听取教育工作情况,县政府常务会议每季度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教育工作专班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实行台账管理制度,对“全面改薄”“三年攻坚”“均衡县创建”等项目细化任务,夯实各镇各单位工作责任,确保按时序进度要求推进;实行督查考评机制,出台《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考核评价办法》,县政府每年与乡镇和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日常督查、半年考评,倒逼责任落实;实行社会监督机制,县人大、县政协定期组织教育工作专项检查评议或视察调研,督促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完善奖励激励机制,每年设立300万元县长教育质量奖,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先进学校,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和鲜明导向。
同时,该县发挥“鄢陵教育”微信平台作用,每天发布教育动态;积极邀请各级媒体强化宣传、指导和监督,关注教育、关心教育、关爱教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和行动自觉、责任自觉。
坚持优先保障 夯实攻坚基础
教育的发展涉及各方面的投入。近年来,鄢陵县注重加大资金、土地、人员编制等方面的倾斜和投入力度,着力夯实教育改革发展的基层基础。
——教育资金优先投入。在财政吃紧、各项一般性支出逐年压减情况下,鄢陵县始终对教育“留足口子、优先拨付”,确保教育经费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生均预算内教育费用、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逐年增长;同时,创新教育项目融资方式,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优先用于教育项目,县政府投融资平台优先为教育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近三年,该县教育投入累计达到27.9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8.5亿元投入教育事业。截至目前,36个“三年攻坚”项目32个建成投用,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138个校建类项目和146所学校装备类项目全部完成。
——教育用地优先划拨。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该县所有公办学校教育用地全部无偿划拨;编审各类规划严格杜绝挤占、变更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确定的各类教育用地;原公用资源和行政事业单位用地腾退后,凡能利用于教育资源扩容的,一律用于教育。近三年,该县安排教育项目建设用地达2200亩。
——教师编制优先补给。在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只减不增”的政策背景下,鄢陵县坚持结合教师核定编制人数,每年根据中小学退休教师情况,严格按照“缺一补一”的原则招聘新教师,确保教师队伍编制“只增不减”。三年来,该县通过招聘、转岗、引进教师780人,有效缓解了基层教师配置不均等问题。
——教育规划优先落实。鄢陵县重点落实学校布局规划,在县城区,结合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近三年来通过新建、改建、回购、腾退等方式新建中小学4所、改扩建7所、政府回购1所、调整腾退2所,新增中小学学位1.6万个,城区“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有效解决。在镇村,结合新型城镇化进程,按照“每镇保留1所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若干所成建制小学”的原则,重点在建、改、扩方面下功夫,目前,该县386个行政村拥有学校(教学点)197所,中小学布局结构更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坚持内涵提升 激发动力活力
“打赢教育提升攻坚战,必须突破思想观念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聚焦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对此,鄢陵县委、县政府达到了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在此思想指引下,该县实施“五大工程”,带动了该县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实施改革创新工程,提升教育创新力。鄢陵县在全面深化国家办学体制改革基础上,探索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模式,对学校教师编制动态管理,“专业人干专业事”;对城乡、校际教师采取结对帮扶、轮岗交流、跟班学习、支教、走教等办法,推动教学资源、教育理念、管理手段全面提升、均衡发展;制定实施《鄢陵县中小学校长选拔聘任实施办法》,建立完善校长岗位目标考核奖惩机制,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校长队伍充满活力的浓厚氛围。
实施人才建设工程,提升教育软实力。该县在强化学习培训基础上,切实发挥“名师”“名校长”的传帮带作用,着力培养一支理念先进、治校有方的专家型校长队伍和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力争每年培养出3—5名在全市乃至全省处于领先水平的教学专家、2—3名在全市乃至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校长。截至目前,全县组建“名师工作室”18个,培养名校长12名、名师48名。
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提升教育吸引力。该县深入推进中小学生发展性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定期对中小学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进行抽测,分类排队,定期通报。建立教育质量优胜劣汰机制,高中学校三年内完不成年度目标任务的,校长主动辞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年度考核和重点工作排名后两位的,第一年对校长诫勉谈话,连续两年落后的校级领导一律免职。深化教育科研专(兼)职人员聘用制度,加强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等业务指导机构建设,成立专(兼)职研究团队,壮大教育科研力量,带动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实施优质品牌工程,提升教育影响力。鄢陵县大力实施名校品牌创建,扎实开展“质量兴校”“科研强校”“品牌立校”行动,鼓励学校对外加强开放合作,对内推进内涵提升,力争每年打造3—5所在省、市有影响力的精品学校。目前,全县创建市级名校2所、市级素质教育示范校48所、市级规范化管理学校78所。积极引进名校管理,采取“名校+弱校”“集团化办学”“名校委托管理”等模式,带动新(改)建学校、薄弱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方式、教学质量等方面提升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2018年,中原基础教育研究院托管陈化店镇中小学,成立郑州国庆中学花都学校;县人民路小学与许昌实验小学联合办学,成为许昌实验小学鄢陵分校。
实施统筹发展工程,提升教育竞争力。该县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制定幼儿园编制标准,核定公办幼儿园幼师编制,三年培养和引进在编幼儿教师300名,全县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改薄计划,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达到“20条底线”要求,超大班额全面消除,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验收。优质发展高中教育。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扶持、项目支持等方式,完善高中各类功能馆室和教育教学装备,持续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全县高中教育技术装备水平达到省定一类基本要求,三年来高招一本上线率连年实现翻番。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民办教育“以奖代投”力度,支持薄弱民办学校转让办学权、合并兼并、组建教育集团,有效形成了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与公办学校优势互补的民办教育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社会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共同责任。鄢陵县将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苦干实干、创新攀高,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教育强县的既定目标阔步前进,用更好的成绩回应全县人民群众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