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校远 松召峰 通讯员 贾要普
核心提示
14年,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须臾,但对于许昌市第七中学(以下简称市七中)的发展而言,它却意义非凡。
2005年8月,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在市区悄然成立,她当时的名字叫许昌市一中分校(2012年3月,经许昌市教育局批准更名为市七中)。这一年的8月,34岁的张兆利担任首任校长,这一干就是14年!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14年来,学校坚定不移地贯彻“先成人,后成才”的办学理念,以“培养能够终身学习和具有责任心的人”为己任,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昔日默默无闻的学校一跃蝶变成“许昌市中小学师德师风先进校”“许昌市名校”“许昌市明星学校” “许昌市精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向更华丽的人生舞台,书写着许昌教育传奇。
市七中办校历程之短,发展之快,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之深,背后有怎样的办学“密码”?砥砺十四载,“七中人”又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从四处招生到一位难求,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
8月24日是市七中初一新生开学的日子,众多家长陆续带着孩子前来入班报到,暑假里幽静的校园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而这所学校藏身于市区天宝路以北、风景秀丽的清潩河东岸。之所以说是“藏”,是因为学校位置有点偏僻,校门前的道路就像一个大点儿的胡同,略显破旧、也不宽敞,就连学校大门也不气派。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今年初一新生只招收300名学生,报名人数却在短短的一天半时间达到2800多名,可谓一位难求!
然而,14年前,这里的招生却是另外一番景象。“2005年通过校长竞聘,我担任该校的首任校长,那时候它的名字还叫许昌市一中分校!作为一所新成立的学校关键在于招生,尽管我们当时想了很多办法,如选派多名教师下到我市各县(市)招聘,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宣传等,但最终第一届只招到108名学生!”今年49岁的张兆利头发灰白,和人谈起话来,面带微笑,逻辑缜密,字字有声。
回忆起最初办学的经历,张兆利记忆犹新、充满感慨。那一年的8月,在原许昌工业学校的校址上,许昌市一中分校成立,学校教师由许昌市一中教师、原许昌工业学校教师和部分招聘教师组成,师资队伍结构复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相对许昌多所老牌学校而言显得很是薄弱,校园硬件也不出众。如何在许昌的教育界脱颖而出,赢得家长信赖?如何将孩子们更好地培养成才?这些问题在张兆利的脑海深处翻腾不已。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张兆利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为“先成人,后成才”。“14年来,这6个字像滴滴甘露滋润着七中师生的心灵,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七中这艘航船扬帆远行。”张兆利说,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希望,家长让孩子跟我们三年,我们要对得起这份信赖,用良心将他们培养成社会栋梁之材,让他们“感激我们一辈子”而不是“恨我们一辈子”。
14年后的今天,人们再走进市七中校园,尽管校门依旧其貌不扬,但里面却乾坤独秀:入眼是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容纳千名师生的餐厅门口矗立的学校标志性雕塑——“希望之星”,大气漂亮的笼式足球场、PU篮球场,干净整洁的绿茵草坪和被环形水道包围的文化长廊。学校目前有18个班,学生人数为900人,有专职教师54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29人。今年,3名优秀教师受到许昌电视台特邀参加《名师开讲》,为广大学生传道解惑。
不断提高的教学水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慕名而来。从这里走出的优秀学子踏上了更大的人生舞台:2008届毕业生李想被北京大学录取、2013届毕业生袁其昌,被香港大学录取……由于办学出色,2010年,张兆利荣获首届“许昌市名校长”荣誉。14年来,张兆利掌舵的市七中更是收获了“许昌市名校”“许昌市市长教育质量奖”“许昌市明星学校”“许昌市精品学校”等30多项殊荣。
先成人后成才,理念一变天地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
在市七中的办公楼东墙壁上,张贴着这样醒目的标语:“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心理不健康是易碎品”,生动地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在学校,每天早晨国歌声一响起,在教室学习、在校园值日的学生就会自觉面向国旗驻足肃立;一日三餐,学生打饭均能在“一米线”外安静等候;每天师生见面一句“老师好”;随手捡起地面一片纸片……
“学校自办学伊始就秉承着‘先成人,后成才’的办学理念,立志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让每个教师都有创新的舞台,让每个家庭都有回报的欢乐。”张兆利说,作为一所全封闭寄宿制初级中学,学校成立之初,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生源都不占优势,但理念一变天地宽,学校把追求做人放在了第一位,教师们不再盲目追求成绩,反而融洽了师生关系,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先成人,后成才”理念还有效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可以立竿见影地让家长每周都能看到孩子的进步,家长、老师发现孩子的优点多了,表扬也就多了,孩子就更有了自信心,学习自觉性也就得到提高,学校和谐了,家庭也和谐了。建校14年来,学校每年都会在重大的节日到来之际,如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国庆节等等,组织学生举办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堂堂正正地“做中国人,做文明人,做现代人”。
坚持“四+一”管理模式,件件工作落到实处
市七中以民办学校的运营模式,取得了不俗的佳绩,在社会上有了较大的影响力,担当起了一所公办学校的重任。在市直学校班子年度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考评中,市七中曾连续五年都是满分,在2013年召开的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会上,受到了市教育局局党委的高度肯定。张兆利说,这其中离不开学校用无数的管理经验形成的“四+一”管理模式,即打造一个好团队、建立一个好机制、形成一个好风气、强化一个好保障、最后一个落脚点---坚定不移抓落实 。
“开会+不落实=0,布置工作+不落实=0!”张兆利说,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学校紧紧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来实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坚定不移地落实‘先成人后成才’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成功的法宝,‘件件工作抓落实’是学校成功的保障。”
一所好学校,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团队。在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方面,市七中建立了“教师考核评比双轨制”,为教师发展注入活力。该校坚持采取首席教师、星级教师评选,教师末位淘汰,教师工资浮动等管理机,使每一位老师都能够把学生成长与个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了师德好、业务精、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的形成。在课堂上,市七中探索“教退学进、互动探究”高效课堂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一支师德好、业务精、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正在促进学校的更大发展。
独特的学校管理模式,人人心怀“件件工作落到实处”的实干精神,默默奉献在教育一线,让市七中这所年轻的学校充满了活力、魅力,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彰显育人活力魅力
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在市七中,校园不光是学习之所,更是一所“乐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孩子们得以在此健康、快乐成长。
校园文化环境美。如果从空中鸟瞰,市七中被大片的绿色包围,整齐的教学楼、椭圆形的运动场、笔直的跑道格外醒目,整个校园环境优美,功能区划鲜明。走进其内,精心布置的校园显得温馨雅致,充满文化气息。通过认真构思与精心的布置,学校教学楼的墙面、景观小品等都被利用起来,变成了会“说话的”使者,成为展示学校形象、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的阵地。空闲时间,运动场上一群群生龙活虎的孩子恣意放飞自我;文化长廊内传来琅琅的书声……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春风化雨般滋养着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文体活动亮点多。该校以素质教育活动为载体,每年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了独具活力、魅力的育人文化特色。在该校办公楼旁,张贴着全年度的校园文化活动安排,从一月份的“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社团活动成果展示”到十二月份的“庆元旦联欢系列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真可谓丰富多彩、亮点纷呈,彰显着育人的活力、魅力。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十星少年”评选、课本剧大赛、英语口语展示、元旦联欢会、书画摄影展、演讲比赛、趣味运动会、班级足球联赛等校园文体艺术活动让学生们得到了锻炼,促进了个人素养的全面发展。去年6月,冯绍书同学凭借出色的发挥,在许昌市第四届“经典照亮人生”诵读比赛中学组中获得特等奖,在河南省第四届“经典照亮人生”诵读比赛中学组中获得河南省教育厅颁发的一等奖,很好地展现了市七中学子的风采!
坚守教育情怀,定能听到花开之声
教育是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情操陶冶情操。“初中生活的点滴积累,使我在高中阶段厚积薄发,最终考入了理想的大学。”市七中首届毕业生,2011年考入北京大学的李想说,母校“先成人,后成才”的办学理念让自己深刻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必须要把个人的素养放在首位。
“初中三年,七中的老师、同学都见证了我的每一次成长。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感恩,如何珍惜……”2013年考入香港大学,从市七中走出的袁其昌则说,感恩母校,使自己树立了民主、平等、公平、开放的意识。“感恩母校,在我无奈、困惑和彷徨时,那淡如清水而又恩重如山的教诲,使我在人生道路上赢得辉煌。”
近年来,市七中以许昌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为抓手,以创建“精品学校”为契机,持续按照“四+一”的管理思路,创设“三美校园”(即师生精神面貌美、育人方法艺术美、校园文化环境美),提高“三度”( 学生喜爱度、家长满意度、社会美誉度),努力创建品牌学校(文化引领、特色凝练、品位提升、质量一流),打造幸福教育,实现了“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
而今,许昌作为全省唯一的中小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如何在当前实行校长职级制改革背景下,做一名好校长?张兆利认为,必须要做一名有教育情怀的校长,这样才能体验到教育的乐趣,体会到做教育人的自豪。校长有教育情怀,就要敢讲真话,耐得住寂寞,要甘于奉献。校长有教育情怀,就要具备“三力”:敏锐的思考力、卓越的领导力、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育好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幸福一方社会。从当初的“一百单八将”到今天的满园学子,从昔日的荒烟蔓草到如今的清新靓丽,从几年前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学位难求,市七中以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得到了社会认可。14年芳华初绽,回首过去,“七中人”奋力拼搏;展望未来,“七中人”不忘初心——老师要做有情怀的老师,学生要做有梦想的学生,校园要成为有温度的校园。朝着目标砥砺前行的路上,七中师生人人都是努力奋进的追梦人!
“14年的创校历程走过的虽然艰辛,但收获的更多是快乐。我们认真践行立德树人理念,也尝到了它带来的甘甜。在做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路上,我们都是努力奋进的追梦人!”谈及未来发展,张兆利信心满怀地说,“我坚信,只要守住宁静的心田,坚守心中的梦想,始终保持向上向善向真向美的志趣,就一定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本版图片由许昌市第七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