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许昌智造

全力推进“两化”融合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王培钦 文/图

作为一家传统的制造业企业,许昌德通振动搅拌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通振动)一直想往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如何把传统的工业制造和信息化相结合,并进行深入融合?如何升级转化旧的管理模式、生产模式?‘两化’融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德通振动副总经理时文海说。

无独有偶,位于魏都产业集聚区的许昌业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汽车车轮为主导产品、相关汽配模具为配套产品的大中型汽配制造企业,为国内知名汽车品牌配套生产。该公司也面临转型升级问题。

许昌业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纪安告诉记者,推进“两化”融合,他们可以对产品生产、物流、销售等进行智能化监控,随时掌控生产方面的数据、成本、销售额及产品销售去向等。“我们正全力贯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目前,工信部的专家正在评审,预计到9月中旬,我们可以顺利通过工信部的贯标认证。”

“两化”融合,顾名思义,是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两化”融合的过程是企业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是企业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获取能够增加其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型能力的过程。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覆盖企业全局,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贯标是指企业以行业内或行业外的一流企业作为标杆,从各个方面与标杆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达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结合。

该负责人表示,企业“两化”融合分为4个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和协同创新。当前,我国多数工业行业处于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发展的阶段。而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管理“两张皮”是阻碍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发展的主要原因,即企业重复建设日益严重,信息化投入大;企业资源共享不足,相关业务流程不畅,总体效益不明显,经济学上称之为边际效益递减。

我市全力推进“两化”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开通“两化”融合评估系统账号企业175家,开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账户企业108家,启动贯标企业88家,获得证书企业13家。

今年以来,我市推动20家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0家企业对标。不仅如此,我市还组织开展专家智能化诊断服务,为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建设10个省级智能工厂(车间),打造20家以上市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开展智能制造项目观摩活动;深入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培育升级绿色环保引领企业,争创省重点行业能效水效领跑者标杆企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综合利用,加快静脉产业园、襄城县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许昌(魏都)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持续推动4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全市企业技术改造总投资不低于43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不低于25%。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打造“智造之都”应答之题。我市统筹推进智能电力装备、高纯硅材料、再生金属及制品、工业机器人等4个重点产业;依托许继电气、森源集团等电力装备龙头企业,成立许昌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协会,推动上下游企业配套合作;发挥襄城县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优势,谋划建设高纯硅材料项目,提高产业关联度,形成链条式、集群式的产业格局;长葛市加快编制中欧(德)再生金属生态城总体规划,打造再生铝、高端不锈钢、镁铝合金等再生金属产业链;以建设两岸(河南)智能装备产业基地许昌核心区为重点,加强与韩国现代、台湾罗升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以系统集成企业为牵引、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协同发展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