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敏 通讯员 胡鹏 许照锋
“这段时间,我每天都到市区摆摊做手机贴膜生意,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收入,尽快脱贫。”9月5日,在建安区椹涧乡时庄村贫困户王伟民的家,提起最近他去市区摆摊的事,王伟民告诉记者。
现年43岁的王伟民是建安区椹涧乡时庄村村民,20多岁时开始出现肌肉无力症状,跑了多家医院,看了好多年也未能看好,最终因病致残,失去劳动能力。“尤其是近几年,四肢肌肉无力症状越来越严重,而且脊柱僵硬,不能弯腰,行动十分不便。”王伟民说,“我的右手中指和食指还都少一截,这是年轻时在外打工因生产事故造成的。”
命运对于王伟民来说十分残酷,但他从不气馁。即便如今他的父母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妻子和他离婚、留下孩子让他抚养,他也没有气馁。
2016年,在贫困户识别工作中,王伟民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王成立,村级脱贫责任组长肖志友,还有驻村第一书记贺若皓都非常关心俺家,他们经常来家里看望,给我女儿办了上学补贴,给我办了低保手续等。”王伟民表示,扶贫干部的关怀让他一家人感受到了温暖,更树立了脱贫的信心。
为了能够尽快脱贫,王伟民和父母商量,决定一家人根据各自特点,分工负责又互相配合,齐心协力来脱贫。家里的几亩农田由王伟民今年74岁的父亲负责管理,同时要帮助王伟民做小生意创业;洗衣做饭等家务活儿由他的母亲承担,同时到附近档发厂拿乱头发在家里整理;王伟民负责女儿的日常教育,同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每隔两天就去档发厂拿一次头发,回家后一根根地整理好。一个月能挣300多元。虽然挣得少,但总比不干强。”王伟民的母亲李改梅告诉记者。
看着年迈的父母为了脱贫忙里忙外,王伟民心里非常着急。“国家的好政策我都享受到了,也多亏了这些好政策,我才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但我不能一直靠政府的救济生活,我想尽快脱贫,把日子过得更好些。”王伟民说。
王伟民年轻时学过修手机,会手机贴膜技术。2007年,他还在市区开过手机维修店,后因病关店回家。“我虽然干不了啥重活儿,但我的左手还算灵巧,以前学的手机贴膜技术没有忘。因此,我就想出去摆摊,挣个现钱补贴家用。”王伟民说。
说干就干,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王伟 民准备好了工具箱和手机贴膜材料。8月20日,在大伙儿的帮助下,王伟民开始到市区摆摊营业。
到市区摆摊几天后,王伟民发现,到地摊给手机贴膜的人并不多,而且从时庄村到市区往返30多公里。王伟民腿上没劲儿,刹不了车,每天需要父亲用电动车把他带到市区,十分不便。于是,王伟民又有了新想法。
采访中,贺若皓来到了王伟 民的家。见第一书记又来看望,王伟民非常感动。他告诉贺若皓:“贺书记,我有个新想法,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我这段时间到市区干手机贴膜,路远不说也不挣钱。我想在家搞饲养,养羊养兔子,这活儿比较适合我,希望您能支持我。”
了解他的想法后,贺若皓表示,一定会和村干部一起帮他搞饲养,为他提供饲养技术。“谢谢各级扶贫干部对我一直以来的帮助和关心,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一家人一定能够尽早脱贫。”对于未来,王伟民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