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今年的主题为“口腔健康,全身健康”,副主题是“刷牙漱口用牙线,洁牙护龈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指出口腔健康的标准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月16日,许昌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张现军提醒,口腔健康关系到全身健康,龋病和牙周病等口腔疾病不仅影响咀嚼、语言、美观等功能,而且影响心、脑、肺等脏器的功能,会诱发或加重全身性疾病。
□本报记者 马晓非 文/图
口腔疾病会诱发或加重全身性疾病
“口腔疾病会诱发或加重许多全身性疾病,如心脏疾病、呼吸道疾病、糖尿病、胃肠道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因此,一定要对口腔健康引起高度重视。”张现军对记者说。
心脏疾病。口腔疾病的致病菌及其毒素可侵入血液,引起或加重心脏疾病。研究显示,牙周炎就是引起冠心病急性发作的一个危险因素。
脑血管疾病。牙周炎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而且独立于其他已知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25%的脑卒中患者存在口腔感染。
呼吸道疾病。口腔疾病与各种吸入性肺炎的相关性较强。在肺炎的发病原因中,80%是因为吸入口腔、咽部含有细菌的分泌物。
糖尿病。糖尿病与牙周病互为高危因素。糖尿病患者经常会并发不同程度的口腔病变,使牙周病的发病率升高。患有牙周病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明显差于没有牙周病的患者。
胃肠道疾病。消化道溃疡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口腔中大量存在着这种细菌。胃肠中的幽门螺旋杆菌通过药物很容易被清除,而牙菌斑中的却难以清除。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后及早治疗
应对口腔疾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龋病、牙周病等常见的口腔疾病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不仅能及时发现、治疗口腔疾病,而且有助于医生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的发展。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是维护口腔健康的关键,最好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口腔检查,龋病和牙周病患者、儿童、老年人最好3到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张现军建议。
龋病和牙周病早期症状不明显,而且病情发展比较缓慢,通过口腔检查能及早发现病变,治疗起来也相对容易。如果等到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时,疾病可能已经发展到中晚期,甚至波及牙髓,治疗起来比较复杂,患者会遭受更大痛苦,花费也更高。
每天刷牙3次,每次最少3分钟
为预防口腔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养成正确刷牙的好习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每天刷牙,但真正掌握正确刷牙方法的人可能并不多。张现军建议,可采用巴氏刷牙法,每天最好刷牙3次,每次至少刷3分钟。
有些人刷牙时习惯用力横刷,这容易导致楔状缺损和牙龈退缩。巴氏刷牙法又称龈沟清扫法或水平颤动法,可以有效去除牙龈沟附近及牙龈沟内的菌斑,预防口腔疾病。
首先,要选择软毛牙刷,从而减轻对牙龈和牙齿的刺激。刷牙时用接近体温的水,不要用力过猛。一支牙刷连续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个月,应1到3个月换一次。
其次,要循序渐进,牙齿的外侧面、内侧面、咀嚼面都要刷到。先刷牙齿的外侧面,再刷内侧面。以2到3颗牙齿为一组,来回移动牙刷,刷每一组时至少颤动10次,再移至下一组。然后,刷牙齿的咀嚼面,把牙刷放在咀嚼面上前后移动。
最后,要注意刷牙的时间及次数。为了保证牙齿的每一面都能刷干净,每次刷牙不要少于3分钟。每天最好刷牙3次,至少也要坚持早晚刷牙,并选择在饭后刷。有些人不喜欢晚上刷牙,其实,晚上刷牙比早上刷牙更重要。因为睡觉后,口腔活动停止,唾液分泌明显减少,对牙齿起不到冲洗自洁作用,细菌会大量生长繁殖。
将个人口腔维护与专业口腔维护相结合
“预防口腔疾病,需要将个人口腔维护和专业口腔维护相结合。”张现军告诉记者,个人口腔维护包括正确刷牙、平衡膳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等,专业口腔维护包括局部应用氟化物、窝沟封闭以及定期洁治(洗牙)等。
生活中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烟酒刺激,少吃甜食,少饮用碳酸饮料,经常按摩牙龈和叩齿。如果出现刷牙出血、口腔异味或上火时牙龈肿痛等情况,便有可能已经患有牙周疾病,需要及时找专科医生进行诊治。
在青少年阶段,要重点关注牙齿表面有无黑点、小洞,一旦发现要及时修复。中老年人要高度关注牙齿缝隙之间是否发生龋坏,及时用牙线清除食物残渣,避免牙龈炎、牙周炎等。
孕妇的口腔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健康,而且与胎儿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因此,做好孕前口腔检查很重要。孕妇患口腔疾病轻者影响其进食导致营养失调,重者会使口腔炎症扩散全身,增加胎儿流产或早产的风险,甚至导致胎儿畸形。为了避免孕期出现口腔疾病,准备怀孕的女性在怀孕前一定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口腔疾病或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