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着力推进实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9年实现全市2441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达标率在70%以上。
——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向群众开放。
——2019年,歌曲《小村微信群》荣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豫剧《撼天情》、歌曲《古村人家》获河南第十二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越调《生日泪》荣获第八届黄河戏剧节金奖。
——2018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97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8.1亿元,同比增长85%。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51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72.35亿元,占当年GDP的6.5%。2019年春节、五一节等假日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约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38亿元。
——今年上半年,成功签约文旅项目8个,合同金额110.3亿元,许昌中德产业园公司等41家企业入驻市文化创意产业园。
——灵井“许昌人”遗址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通过省文物局专家评审,遗址发掘区保护展示工程扎实推进,主体建筑展示大棚基本完工、效果初显。
站在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许昌市的文旅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拥有了更强大的发展动能……
2019年1月,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正式挂牌,从国家到地方,长期以来文化与旅游管理职能相互交叉、扶持政策不能互通的局面被彻底改变,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格局真切地来到每一个人的身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事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系统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文化旅游发展活力,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事业、产业高歌猛进,亮点纷呈。
协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文旅融合发展的概念正融入许昌整体发展的大格局,为许昌打造“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提供着更充足的活力。
本报记者 王增阳 通讯员 李彩
文脉涌新潮 春风拂民心
城市推崇文化,文化改变城市。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伴随着近年来许昌市不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活化利用的文化遗产资源,日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许昌的厚重文化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也进一步提升着许昌的城市内涵。
在许昌,日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享受丰富的文化资源。2018年4月,文化部正式批准我市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我市创新创优做示范,求真务实惠民生,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稳步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
积极构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以市“两馆”为中心馆,各县(市、区)“两馆”为辖区总馆,103个乡(镇、街道办)文化站设立分馆,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和各类文化社团作为基层服务点,以流动文化服务车为补充,将“上强下弱、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的文化服务资源有机整合,构建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功能完备、管理规范的新型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实现阵地服务多元化、指导联络常态化、资源共享最大化。
我市以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聚力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14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7个,全市103个乡(镇、街道办)均建有综合文化站并正常对外开放,全市2441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达标率在70%以上。
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我市致力于建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人民群众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各类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向群众开放。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达56小时。群艺(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时间每周在42小时以上。
围绕“书香许昌”建设,我市实施了公共图书馆提升和智慧阅读空间、电子图书借阅机和诚信阅读漂流屋建设四大工程,在市区学校、广场、大型超市等人流量密集区域建成智慧阅读空间32个,电子图书借阅服务点108个,发展“书香家庭”图书分馆40家,构建完善了“覆盖城乡、功能完备、便利快捷、保障有力”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成功打造了“15分钟阅读圈”。
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品类更加丰富。市、县(区)文化单位,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阵地,组织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我市年度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欢乐中原文明许昌、群星耀中原、新春音乐会、“红色文艺轻骑兵”、好戏连台文化惠民演出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0余项,开展送戏下基层、戏曲进校园等演出活动4000多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5万余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我市还启动了文峰新六艺、教你一招、古都新韵艺术秀、魏都剧场、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书声琅琅颂莲城”少儿朗读大赛、好戏连台、你读书我买单等惠民文化活动30多项。
繁荣艺术创作生产,是实现我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不断提高文化惠民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市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我市在全省率先设立市级“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奖励扶持资金”100万元,激发了院团和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演出热情。今年以来,我市举办了现代豫剧《大村官》开排新闻发布会,现代戏《生日泪》成功上演,好评如潮,青年版《火焚绣楼》完成排演及录制,方言话剧《风雨好喜来》在全市巡演,被多家媒体报道;开展年度全市舞台艺术奖励扶持资金审报评审工作,12个项目获得资助;歌曲《小村微信群》荣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宣部第七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中国当代精品歌曲创作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2018年度优秀歌曲三个国家级奖项;豫剧《撼天情》、歌曲《古村人家》获河南第十二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豫剧小戏《夜巡》入选首届“黄河情”全国小戏小品交流演出季,越调传统非遗折子戏《招风树》入选中国·博兴非遗(稀有)小戏展演。
游在古都里 大美现莲城
曹丞相府、春秋楼、灞陵桥……浓郁的三国文化氛围,让来到许昌的游客仿佛置身于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花海连片、绿树成荫,养生温泉让游客卸下生活的疲惫,尽情享受休闲的乐趣;钧瓷万彩、古镇雅韵,千年窑火让你感受神垕的神秘和历代“钧瓷人”的坚守。
近年来,在许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深入挖掘这三张名片,许昌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等称号。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我市深入推进“美丽许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曹魏故都—智慧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三张旅游名片,行业规模不断壮大。
2018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973.6万人次,同比增长41%,实现旅游总收入198.1亿元,同比增长85%。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51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72.35亿元,占当年GDP的6.5%。今年以来,我市文广旅部门共举办或承办协办三国文化旅游周、鄢陵康养峰会、襄城首山油菜花节、建安区杜寨书会、北海大舞台等30余场大型文旅活动;2019年,在春节长假和端午节、五一节等小长假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约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38亿元。
我市紧盯曹魏古城、神垕古镇、鄢陵花木生态旅游度假区、襄城县明清古街等重点项目,大力推动旅游招商引资与重点项目落地,筛选雷洞村旅游开发项目、张家庄村旅游扶贫开发项目等16个文旅产业招商项目,先后在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深圳文博会等进行宣传推介。今年上半年,许昌吉象森林教育营地等8个文旅项目先后签约,合同引资额110.3亿元,文创产品联合开发推广销售项目已建成营运,许昌吉象森林教育营地项目预计9月底建成开放;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引进企业41家,众创空间获市政府科技创新奖励10万元;曹魏古城、神垕古镇等特色产业重点项目有序推进;灞陵桥创4A级景区工作加快推进,灞陵古渡等7个项目如期完成,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禹州坪山钧窑《传统煤(柴)烧钧瓷大件项目》获省文旅厅2019年专项资金扶持,鄢陵马坊镇被评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
此外,我市还统筹安排、统一推介曹魏古城、灞陵桥、春秋楼、曹丞相府四个曹魏文化主题景区,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开展南阳、亳州、郑州三城地推活动,近150家旅游企业参与,20余家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遴选2个乡、10个村作为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镇进行重点培育;精选推出“一日游”精品线路等,发布优惠政策,今年上半年来许旅游人次同比增长25%以上。
文旅大融合 奏响新乐章
文化是诗,那么旅游就是远方。文旅融合,就是“诗”和“远方”的深度融合。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文化和旅游价值共创与创新发展的过程。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之年,是我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起步之年。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系统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形成发展新优势。
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城市品质的重要标志,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需求。今年,我市将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完善提升硬件设施,抓好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搞好群众文化活动,明确20项群众文化活动主题;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开展规定数量主题活动的同时,自选特色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市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重点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围绕农村基层,创作排演一批反映我市经济社会建设重大成就以及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基层道德模范等方面先进典型事迹的文艺精品。
文化和旅游融合,有利于培育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增长点。我市将巩固深化旅游发展良好态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康养等方面的融合,打造推出10条以上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发挥神垕古镇、五彩大地、大鸿寨等主要景区的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推动建设8个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建设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乡土特色的风情小镇和特色村落,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打造旅游精品。
我市将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效,大力弘扬许昌三国文化,充分整合利用许昌三国文物古迹遗址资源,探索引进投资者合作开发灞陵桥景区,大力支持魏都区曹魏古城建设,加快推进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做好许昌文峰塔等10处国家重点文物保单位保护规划编制报批工作,春秋楼、坡街关王庙大殿等10多项重点文物维修工程。
同时,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系统精心谋划开展“四个一”活动:推出一部以上精品戏曲;举办一台综艺晚会;策划一系列摄影、绘画等展出;组织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全力推动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繁荣兴盛,为打造文化厚重之城、开启新时代许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重要保障。
文旅融合,深耕致远。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讲好许昌故事、传播许昌声音,锻铸文旅精品,展现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形象,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系统将为提高许昌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文广旅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