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视野

建安区实验中学系列报道之五 家校共育 大爱无言

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本报记者 罗校远 松召峰 通讯员 孔爱禹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深化家校合作,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7月5日,我市正式启动了“家校携手育英才”行动。

对于家校共育方面的探索,建安区实验中学先行一步。

建安区实验中学小学部三(8)班学生刘栩瑞的爸爸是一名科普员,他制作了精美生动的PPT课件,为学生们展示了昆虫世界的奥秘,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三(3)班学生李紫涵的家长带领学生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三(5)班学生苏子熙的家长是一位知名书法爱好者,他走进课堂,手把手教学生们写字,纠正坐姿……家长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建安区实验中学开展的“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优秀家长走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生活、亲近生活、感受生活,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视野,培养良好的品德。

课堂之外,一批热心家长还加入了该校的家长护卫队。这些家长轮流值班,完全是义务劳动。他们每天轮流在学生上学和放学等时段,在校外路口“站岗放哨”,协助学校工作人员为学生“保驾护航”。“因为是学生的家长,他们的责任心更强,也更加热心、耐心。”作为家长护卫队的负责人,该校学生发展中心主任胡耀辉说。同时,家长护卫队的成立为该校的各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推进了该校的平安校园建设,强化了家校共育。通过角色转换和体验式教育,很多家长也更守规则,将文明规范意识深植于心。

留守儿童在建安区实验中学占有相当的比例。为此,该校成立了由校长、班主任等组成的“54321关爱留守儿童行动”领导小组,通过家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助力。“54321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具体内容为:“五个清楚”,即基本信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父母及监护人联系方式清楚;“四个优先”,即安全上优先教育和监护,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活动上优先参与和指导;“三沟通”,即与留守儿童本人、在外打工的父母、在家照看儿童的第二监护人保持沟通;“双管理”,即实行班主任与第二监护人协同管理;“一对一”,即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营造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优越环境,为在外打工的父母解决后顾之忧。该校要求,针对品德、行为方面具有一些问题或存在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与学生多谈心,着重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对后进生转化上,建安区实验中学也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该校老师积极与家长沟通,通过家校合作,帮助学生成长。该校要求老师积极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从后进生的闪光点入手,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心,使他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长处。同时,该校还及时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上课表现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并引导家长对孩子加强辅导,更好地消化在校学习的各科知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建安区实验中学校长李英表示,未来,该校将继续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管理,不断完善家长学校的工作制度,不断丰富家长学校的课程内容,努力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使家长学校工作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翼。“只有家庭与学校携手合作,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合力与效率,促进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李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