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从一笔一划手写,到庭审现场语音同步转为文字,裁判文书系统自动生成;从到法院排队立案,到足不出户也能打官司……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两级法院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向科技要智力、向科技要效率、向科技要质量”的思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法院工作深度融合,信息化建设迈出跨越式步伐。
办公实现无纸化 网上就能盖印章
“‘办案骑着单车跑,办公全靠用手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院工作的真实写照。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第一台电脑才装到了法院,还是个稀罕物,干警们大都没见过。没想到,仅用了几年,电脑便普及到各个庭室。”禹州市人民法院退休干部吴松山回忆。
进入21世纪后,科技的飞跃让我市两级法院信息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大批现代化科技渗透到法院的方方面面,自动化办公办案系统、电子签章系统、移动办公办案系统……让办公办案更加便捷高效。
“以前印发一份文件,前期拟稿、审批签字,周期很长。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拿着纸质文件进行流转了。拟稿人只需要通过内网提交,中间审批、核稿、签发、排版、签章等各个环节,都通过自动化办公办案系统进行流转,办公效率大大提高。”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陈磊说。
电子签章系统的上线,切实解决了法院的“盖章难”问题。我市共有35个派出人民法庭,有的坐落在城郊,有的则位于偏远山区。按照传统的办公模式,人民法庭的法律文书必须由法庭派专人、专车送回院机关签章,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制约了法官的工作效率。
“如今,法庭和院机关同在一个审判管理系统中办案,我们的裁判文书通过系统即可提交到院机关印章管理人员处进行电子盖章,在法庭就能实现远程打印。”禹州市人民法院磨街人民法庭庭长孙志博说。
语音同步转为文字 裁判文书自动生成
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智慧法院”建设,向智能化辅助深度应用转变,深刻影响着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工作模式。
“在法院,书记员是最累的岗位之一。以前,庭审记录全靠手写,遇到复杂的案件笔录要写几十页。后来,有了电脑,书记员的压力有所减轻,却还是不小。我打字速度算快了,但遇到语速快或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还是难以跟上。”禹州市人民法院刑庭书记员李可说。
2016年,我市两级法院开始引入智能法庭系统,该系统内设智能语音识别功能,可把语音即时转化为文字,将庭审中法官和诉讼参与人说的每句话同步记录并显示于电子屏上。书记员坐在电脑前,对已显示的内容进行局部编辑,就可轻松完成对庭审过程的记录。
2017年,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省率先使用智能文书编写系统,自动采集当事人基本情况、双方的诉辩意见等要件信息,准确生成80%以上的裁判文书内容。裁判文书初步完成后,该系统可以实现类案推送、文书逻辑自动纠错等功能,可以节省法官10%至15%的时间。
“以前制作裁判文书,占用法官时间最多的是逐页查卷、复制粘贴、打字输入、查找法条等重复性、事务性的工作。大家经常是白天开庭,晚上加班写文书。现在,熟练使用智能文书系统后,白天开完庭抽空就能写文书。”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胡琰峰说。
足不出户即可立案 相距千里也能开庭
“智慧法院”建设改变的不仅是法院的办案模式,还有诉讼服务。
“以前,群众打官司肯定得去法院,立案时如果提交的材料不完整,跑两三趟是常事。如今,变了,不仅立案可以不用到法院,而且千里之外也能参加庭审。”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副庭长蔡文慧说。
为方便群众诉讼,减少当事人来回奔波之苦,早在2015年,我市两级法院就开始尝试通过官方网站等平台实行网上预约立案。与传统立案相比,网上立案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24小时开放,当事人坐在家里就能向法院提出民事、行政案件的立案申请。尤其是材料不齐全的当事人,还可以通过网上立案平台补齐或更正材料。
今年3月,我市两级法院又开通了“网上立案便民缴费系统”,通过利用移动支付和互联网支付技术,为诉讼参与人缴纳诉讼费等提供快捷的网上支付渠道,大大简化了诉讼费的缴纳流程。
今年8月,“河南移动微法院”小程序在我市两级法院全面开始运行,当事人只需要一部手机和一个微信账号,不用到法院现场,就能通过该程序实现立案、案件查询、调解等多项功能。
“与网上立案相比,手机立案更为方便快捷。网上立案还需要电脑进行操作,而通过‘河南移动微法院’小程序,当事人可以在手机上随时随地进行立案,上传诉讼材料,进行诉讼费一键缴纳,实现少跑腿、不跑腿。”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此之外,我市两级法院全部建设完成了远程视频庭审系统,“隔空”就能开审。今年4月,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跨国离婚案,庭审现场只有法官和书记员,原、被告均在万里之遥的德国。庭审结束后,当事人连连称赞中国法院“很智慧”“很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