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专版

千里沃野美如画

本报记者 刘地委 通讯员 张瑞敏

新农村新面貌 朱书君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长葛市委宣传部提供

农村环境越来越美 黄浩强 摄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内在品质

长葛市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现场

科研人员在查看新品种生长情况

湖畔美景交相辉映

金秋的葛天大地,硕果满枝,风光遍野。干净的小院四季花开,宽敞的马路两边郁郁葱葱,规范化的种植养殖基地生机勃勃,标准的温室大棚排列有序……美丽如画的乡村已破茧化蝶,广袤田野正升腾起新的希望。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乡村振兴,是中国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起点、新征程。近年来,长葛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狠抓产业兴旺,深化农村改革,整治农村环境,用实干担当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长葛华章。

狠抓产业兴旺,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长葛市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打造了石象胡萝卜、南席辣椒、古桥休闲农业、后河陉山旅游等一批产业品牌,初步建成了一批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

长葛市有耕地67.5万亩,其中基本农田59万亩,是河南省产粮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为让耕地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长葛市围绕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

稳定粮食产能。去年该市夏粮总产28.7万吨,平均亩产994.4斤,亩均增产38.2斤。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去年该市优质专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15万亩,亩均效益提高15%;优质红薯、大豆、花生、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共计7.8万亩,亩均效益增加300元以上。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该市认定“三品一标”生产基地18家,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6家、无公害农产品22个、绿色食品3个,总生产面积达到5.1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长葛市加大对涉农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依托豫粮集团,该市大力培育现代农业发展共同体,土地流转面积达15万亩。

该市以石象“种业小镇”为基地,充分发挥鼎优农业公司科技研发新品种、原种回收推广等方面的优势,采取“公司+基地+育种大户”模式,成立了种业发展联盟,在12个镇的78个工作区全面推进育种基地建设。鼎优农业公司为每个镇配备2名技术员,加强技术指导;对流转育种的土地,该公司和长葛市财政每亩每年各补助20元,并购买农业保险;对能够从事农业劳动的贫困劳动力,安排长期工和季节性短期工,确保了群众稳定增收。目前,该市每个工作区已发展一个不低于200亩的种业基地,总面积达6万亩,带动贫困户955户2501人依靠农业增收脱贫。

依托佛耳湖、大周两镇蜂产品和蜂机具加工的传统优势,该市规划建设了蜂产品大数据中心、质量检测中心,采取“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农户+消费者”模式,打造了岗李、双庙李等蜂产品电商示范村,培育电商560多家,带动周边3万多人就业。自电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市农村新增电商从业人员3200人、网店2000余家,年交易额达30亿元,人均年收入达3.9万元,带动102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创业增收。

目前,长葛市发展许昌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39家、各类家庭农场141个,其中国家、省、市、县级示范社52个,省、市、县级示范家庭农场24个。长葛市被列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7月7日,长葛市大周镇后吴村“三变”改革暨六大合作社成立揭牌仪式举行。此次成立的劳务、旅游、三产服务、集体资产、土地、置业六大股份合作社,开启了该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的大幕,也让村民们对未来生活充满诸多希望与期盼。目前,长葛市有14镇15个村挂牌成立对应的公司或合作社。

同后吴村一样,后河镇榆林村也是农村改革的受益者。榆林村位于离长葛市中心城区10多公里远的后河镇,曾是贫困村。近年来,该村立足自身实际和资源,发展绿色乡村旅游,栽下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扶贫“摇钱树”,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目前,榆林村不仅有千余亩迷迭香,还有陉山地质公园和影视基地,坐落在红石山脚下的美丽古村,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观赏。除了影视基地,榆林村依靠河南森源集团对贫困村的结对帮扶政策,积极推动光伏扶贫项目,集体经济每年收入6万余元。目前光伏扶贫已在许昌范围内全面推广,为许昌市的扶贫工作增添了新思路。目前,依托陉山丰富的红色石英石特色资源,集陉山地质公园、福多多生态园、迷迭香种植基地、红色影视基地、光伏基地等多重旅游项目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已经形成。

实现乡村振兴,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最为关键。 “三变”改革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目前,长葛市16个镇(街道办)、364个村(居委会)、2619个村民小组、2999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完成清产核资,364个行政村股份集体经济合作社正式挂牌,确定“三变”改革试点村50个,“三变”改革基础稳固。

组织推进过程中,长葛市进一步明确责任,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全市“三变”改革领导小组,各镇(街道办)明确专职负责研究推进,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为本村“三变”改革直接责任人,具体组织实施。该市采取反复学、集中讨论学、“走出去”等形式,对各镇(街道办事处)分管副书记及50名试点村党支部书记进行集中培训,真正学懂弄通“三变”改革的内涵、意义以及操作路径。

同时,该市严把四个关键环节:即选对带头人、选准切入点、选择好项目、制定好政策。选择村支部书记、“两委”班子组织能力强、战斗力强、发展能力强、带动能力强,有基础、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村作为试点村,选择群众基础好、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担任合作社负责人,把设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劳务股份合作社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把种业基地建设和现代农业共同体建设作为可选择的项目。同时,该市农改办会同该市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单位,研究制定具体有效的优惠支持政策和工作推进机制,为改革顺利开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整治农村环境,打好乡村振兴“生态底色”

阳春三月花儿开,杏花飘香惹人醉。每年的阳春三月,长葛市古桥镇师庄村都会被粉红、雪白,一树一树的杏花包围成“杏花村”。老人们坐在杏树下享受阳光,孩子们承欢膝下,好一个如霞似锦的“世外桃源”。

长葛市古桥镇师庄村,目前栽种杏树近4万棵。每年6月,师庄村都会举办金杏节。“村在果园中,果园在村中;远看像林园,近看像花园,细看像乐园”的乡村美景,让远近游客纷至沓来。全村每年卖杏收入30多万元,相当于300亩耕地一年的收益。

师庄村收获的“生态红利”,要归功于长葛市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洁净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长葛市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注重把环境综合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着力提升乡村“颜值”。

“三清一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长葛市认真落实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部署,加强以农村厕所改造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通过实现城乡环卫设施一体化、垃圾治理市场化全覆盖,长葛市90%以上的村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该市完成县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市区“一污”“二污”、大周镇区、后河镇白寨、石固镇乔庄等5个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另外9个污水处理厂的雨污收集管道正在逐步完善中;完成户厕改造4.7万个,建成村级标准公厕104个。

推进“绿满长葛,果树进村”计划,让村民年年受益,留住乡愁。长葛市采取“政府补一些、镇村贴一些、群众拿一些”的模式,全面发动群众种植果树,建成了一批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四季有景、花果飘香、富裕和谐的绿色生态乡村。目前,该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1%。146个村实现“果树进村”,共栽植果树32万株,果树进入盛果期后,每户群众年可增收2000元以上。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青砖红瓦户户有,街道两旁花草香,平整宽阔的柏油路通向家家户户。目前,长葛市完成后河镇、佛耳湖镇和南席镇3个“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创建;启动实施村村通公交、村村通天然气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基本实现全覆盖。

按照“因村制宜、分步实施,典型引路、试点先行”的原则,该市扎实推进“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建设。目前,长葛市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10个、省级生态村35个、许昌市级生态村160个,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76个、达标村230个,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市。

乡村美,更要人文美。长葛市突出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着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目前,该市363个行政村已建成文化大院320个,覆盖率近90%。依托文化大院,各村建起了盘鼓队、秧歌队、军乐队、广场舞队等文体团队。“孝道文化大餐”“文明长葛·欢乐中原”“舞台艺术送农民”“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一批品牌文化活动好戏连台。

昂首阔步新时代,乡村巨变起宏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长葛市全面释放发展动能,铺展开“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福祉”的生动图景,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