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留得残荷听雨声

何依

残破也是一种美。

护城河里的荷花经过一夏的盛放,逐渐走向衰败。热闹终会变得冷清,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长盛不衰。人们见惯了荷花美丽的样子,乍一见衰败的景象,心中难免不是滋味。然而,转念一想便会释然,荣枯是自然规律,还是顺其自然吧!这样想着,我在护城河边慢慢走着,目光不时落在河面的残荷上,心中逐渐平静。

秋风袭来,带给人清凉和孤寂。秋天是肃杀的季节,也是丰富的季节。秋天的丰富不仅体现在物质上,也体现在色彩上,还体现在精神上。残荷作为秋天的一景,蕴含一定的喻义,引发人们不尽的思索。

李义山的诗中有“留得枯荷听雨声”的佳句。留得满池的残荷,好听深夜的雨声,想来那种意境是极美的。李义山是有心的,他自然能领略残荷之美,再加上雨打残荷,那份凄清孤寂是言语和文字难以尽述的,真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李义山有满怀的惆怅,他的惆怅源于不得志。古今文人大多不得志,因为不得志,遂于诗文中抒发情怀。就是发几句牢骚罢了,没有多大用处。文人大多天真,以为自己可以济世救民、扭转乾坤,其实是一厢情愿,他们最终会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在这种心境下,残荷就成了以李义山为代表的失意文人的安慰,也可以说残荷是失意文人的化身。失望、愤懑、忧伤、孤独……种种情绪充塞于心,岁月不仅摧残着文人的身体,也摧残着他们的精神,心中只剩下了残荷,眼前只剩下了残荷,再没有少年时的书生意气、文采风流,有的只是和残荷的惺惺相惜、同病相怜。

《红楼梦》中贾府众人乘船游湖,当宝玉说要拔掉那些残荷时,林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林黛玉喜欢残荷,自然有她的道理,她的身世、命运和结局于残荷倒很相似。美丽、纯洁的事物终将遭到摧残和毁灭,就像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美好爱情,残酷的现实社会是不允许这样的爱情存在的,林黛玉终会像残荷一样走向衰败、凋零。

荷花虽然残了,莲子却可以食用,还可以熬汤,有药用价值,深埋于淤泥中的莲藕也可以做成美味菜肴。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性。至于残荷,虽遭岁月百般摧残,但高洁品性没有丝毫改变。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荷花盛开的时候容颜艳丽,残荷却憔悴不堪,干硬枯槁。

荷花的一生和人的一生何其相似。荷花有盛开时,也有衰败时;人有少年时,也有中老年时。及至老年,鸡皮鹤发,形容枯槁,和残荷又有什么区别呢?念及此,我不免感慨万千,趁着还不算老,还是珍惜眼前的大好光阴吧!以免徒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