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版

创新开拓谋发展 产业兴区勇争先

本报记者 任萌 通讯员 李水安 李纳

尚集产业集聚区一角 徐鼎烨 摄

瑞贝卡发制品生产线

远东传动轴智能化生产线

豪丰农业装备实现智能化制造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恒生制药 徐鼎烨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朱宁、乔利峰摄) 建安区东部养生产业带 (资料图片)

70年岁月峥嵘,70年波澜壮阔。金秋十月,回首来时路,勤劳善良的建安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主人 翁的责任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砥砺奋进,攻坚克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建安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无数令人瞩目的成就。

“汉韵新城”初具规模,发制品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膨胀壮大,现代物流业发展后来居上,智慧医疗、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崛起,以高新技术服务业项目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一批新商业中心和小微企业活力四射……

今年以来,建安区委、区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打好“四张牌”,大力实施“1136”区域发展计划,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增速居全市第一位。2019年上半年,全区二产增加值完成78.6亿元,增长8.3%;三产增加值完成72.3亿元,增长7.9%,三次产业比重为4.8∶49.6∶45.6,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如今的建安区正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一根本主题和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增强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

明确定位,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建安区深刻认识到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意义,紧紧抓住郑许一体化的历史窗口期,坚持高站位、大视野、新理念,向更高目标看齐,把“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与争当主力军和排头兵有机贯通起来思考谋划,强化目标的一致性,认真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紧跟市委步伐,持续推动建安区在许昌高质量发展中探索新路径、打造新样板、持续走在前列。

今年上半年,建安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7亿元,增长21.5%,增速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5%、8.9%,增速均为全市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5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位居全市第二,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保持较好位次。

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力军。2019年上半年,建安区引进的4个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培育的24个科技创新项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获得市级科技奖励和扶持资金共计878万元。世纪香公司董事长李彦增荣获“许昌市优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烟草薄片、世纪香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金欧特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建安区坚持规划引领,立足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科学布局乡村产业。在全区东部乡镇,依托生态旅游养生产业带,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了一批设施完善、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田园综合体和康养基地;在全区西部乡镇,以烟叶种植、加工、科研为主导,打造金色产业带,同时大力发展大豆、花生、小米、优质林果等特色种植业,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在全区南部乡镇,依托颍河湿地项目建设,谋划布局高效种养、精品加工、生态休闲产业,打造出一条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带。

“撤县设区以后,建安区作为一个建制区,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昌市中心城区大合唱中作为一个方阵,必须要明白自己的定位,深刻领会和把握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决策部署,切实与建安区的发展目标、实践路径贯通起来,实现与市委决策同频共振,真正把上级部署要求落到实处,努力在许昌高质量发展大合唱中唱响最强音。”谈及产业兴区、产业强区问题时,建安区委书记邵七一掷地有声地表示。

智造先行,强化全区域、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近日,记者在河南豪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上看到,忙前忙后的是一台台工业机器人,不停来回挥动手臂,或打孔、或焊接,加工组装着各种零部件。该公司车间主任袁中亮告诉记者,这些用工业机器人生产的配件,质量好、效率高,具有全国先进水平。

像这样的高技术企业在建安区还有很多。加快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是重要标志。没有以智能制造为重要内容的现代产业,加快全产业链转型升级也无从谈起。为了深入落实好今年市定的“三大改造”任务,积极引导企业对标先进,聚焦高质量发展,建安区深入实施绿色化、智能化和技术改造,推进传统产业上下延伸、左右拓展、跨界融合,培育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新模式,带动了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2019年上半年,建安区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速达到61.4%,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5.5%,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60.7%、增加值增速达88.8%,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7%,较上年度提高近2个百分点。上半年,清华大学等专家教授、河南省绿色制造联盟相关专家召开“建安区智能化改造及企业上云培训会”“许昌市绿色制造政策宣贯及绿色制造体系贯标培训会”等会议,助推全区工业企业智能化高质量发展,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降本增效。

截至目前,建安区纳入省级智能化改造项目共计7个,启动两化融合贯标企业7家,引导25家企业开展对标工作。红东方、瑞贝卡两家企业申报国家绿色工厂,目前瑞贝卡已经通过省级审核,红东方已列入省级培育类绿色工厂名单。目前,建安区正在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共计22个,纳入2019许昌市工业重点项目库项目17个(其中续建9个、新建8个),纳入全省技改重点项目42个。

在走好转型升级之路的同时,建安区传统优势产业持续释放活力。近年来,建安区坚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持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3.9万亩,高标准农田达到55万亩,粮食产能持续提升,成为国家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上半年,建安区立足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建成了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认定“三品一标”基地8个、“三品一标”产品20个,“榆林花生”获得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许昌腐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

今年6月3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到建安区调研农业生产工作。6月4日的新闻联播在“全国夏收加快推进,藏粮于技提高粮食产能”专题报道中,对建安区精量播种和深耕深松等高产技术进行了特别报道。

建安区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经济“升级版”,全力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建安区充分发挥产业、生态、区位等优势,坚持“做大”农业与做“大农业”并举,以结构优化、品牌塑造、龙头带动、“三链同构”为重点,统筹村内村外,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不断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诚润田园综合体的一片观光基地里,大棚里开满金灿灿的油菜花;旁边的蜂房里,装着一箱箱的蜂蜜。这样的美景美味,屡屡引得周边市民前往游玩,许多摄影爱好者也结伴而往,记录这美丽的田园风光。

诚润田园综合体项目核心区位于建安区五女店镇的大王寨村、军王村、二郎庙和陈曹乡俭南村4个村,占地面积3000亩。“目前,我们在项目区规划了果蔬采摘区、农产品种植区、特色观光区、养老度假区。”该项目负责人王红军介绍,目前,该项目已初步建成向日葵观光采摘园、花生采摘园,已生产出“润知缘”牌葵花油、花生油和芝麻油等食用油。 作为全国食用菌龙头企业,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已经把生产基地建到了俄罗斯圣彼得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创新发展的浪潮中,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抢先一步、赢得先机。去年以来,建安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安排,探索实施了“12345”工作机制,实施正面清单,成立工作专班,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全力以赴为企业和项目解难题、搞服务,对稳定经济运行、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9年上半年,建安区新签约引进招商项目14个,签约总投资57.32亿元。截至4月份,建安区引进省外资金26.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全市排名第二。

针对产业结构偏重偏旧的客观实际,建安区正确把握量与质、速与效、舍与得的关系,制定了高质量发展产业规划,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建安区在积极布局传统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以“互联网+”整合农村电商资源,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围绕电商产业园和腐竹、食用菌、社火等特色电商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建安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近年来,建安区深入实施“许昌英才计划”,先后吸引集聚了一大批带技术、带项目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来建安区创新创业。许昌金欧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的许昌市低碳环保道路材料创新型科技团队获评第九批许昌市“创新型科技团队”,豪丰、烟草薄片等企业也通过2018年度“许昌英才计划”引入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追梦新时代,建安再出发。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在全市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建安区全体党员干部干字当头,实处着力,走在前列,在许昌高质量发展中唱响最强音,为许昌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