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乡村振兴东风来 美丽画卷正展开

粮食生产稳中有增

美丽乡村——榆林乡贾庄 (资料图片)

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特色种植富农家

建安区发展产业扶贫助推民生工程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群众乐开怀

本报记者 任萌 通讯员 李水安

金秋时节的建安大地,宽阔整洁的通村道路,鳞次栉比的农家房屋,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大棚里绿意盎然的蔬菜瓜果,社区文化广场里的欢声笑语……处处焕发着美丽乡村勃勃生机,乡风文明漫溢乡野,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向人们徐徐展开。

党的十九大以来,建安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实施美丽乡村三级联创、乡村振兴五大行动,在美丽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文明等方面真抓实干,助推乡风文明浸润乡土,乡风文化滋养乡情,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充盈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有力的举措,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谋篇布局,推动乡村产业广覆盖

在村风和美的五女店镇苗店村,村委会前面那个常年扔垃圾的大坑,已经成为“过去式”,“变身”为一个道路曲折、假石林立的秀丽小游园,成了村中一景。正在游园里纳凉的村民韩宝云称赞道:“村委会干部领得不赖,这些年村里变化可大了,4条主路拓宽了,房前屋后的小路都硬化绿化了,垃圾也清得干净,家里有困难也有人管,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五女店镇是我市唯一一个入选2018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的乡镇。该镇立足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始终坚持以打造粮食核心区为主线,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发展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了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为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

环抱许昌市主城区的建安区,所有乡镇距离主城区都不超过20公里,因其独有的区位优势,使得这里在布局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有了更大的自由度。近年来,建安区从实际出发,形成了以城乡融合为导向、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的乡村振兴发展思路。

“建安区环抱市区,在区位、交通、生态、产业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把这些优势进一步放大,是建安区在乡村振兴中首先考虑的问题。在规划城乡融合建设时,我们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放大优势,为此制定了‘一心两轴五支点’的城乡发展格局框架。‘一心’,就是城市建成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满足不断壮大的市民队伍需要。‘两轴’,就是311国道和新元大道,建安区沿着这两条主干道布局产业和基础设施,让优质的城市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五个支点’,就是‘两轴’沿线的五个支点镇,增强支点镇的辐射带动能力,以点带面,促进全域发展。各支点镇之间都注意‘留白’,以数公里的生态廊道加以连接,构建卫星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保证生态与城镇化之间的有机平衡。”建安区区长马浩如是说。

转型升级,带动传统产业新发展

“今年小麦产量不错,我种的强筋小麦实际亩产653公斤,比去年还要高!”近日,谈起今年的丰收场景,建安区五女店镇种粮大户赵保献高兴地对记者说。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种了一辈子地的赵保献,对自己的生活前景充满了希望。

促进农业发展高质量。建安区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

着力稳定粮食产能。建安区建设高标准粮田5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26.8万亩,打造了优质小麦、蔬菜、花生、林果四大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促进了农业转型提质。2017年,全区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6.1万亩,亩均增效75元;蔬菜种植面积26万亩,亩均效益5000多元;花生种植面积8.2万亩,亩均效益1500多元;经济林果种植面积4.8万亩,亩产值1万元。

培育产业集群。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形成了天和蔬菜、世纪香食用菌、质源豆制品、恒天然肉牛、农科种业5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其中,天和蔬菜、世纪香食用菌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实现年销售收入28.3亿元,带动农户2万多户。

创建产业品牌。建安区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建成了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认定“三品一标”基地8个、“三品一标”产品20个,培育了郁金香、河西德欣、金卡特、果牧缘等一批品牌,“榆林花生”获得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许昌腐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

推动三次产业融合。以创建全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区)为契机,结合东部生态旅游养生产业带建设,大力实施311生态观光带、五女店温泉小镇等项目,打造了果牧香循环农业园、中欧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智慧田园综合体等一批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田园社区,休闲康养和都市生态农业初显成效;大力发展电商物流产业,培育了霍庄社火道具、档发加工销售、河街腐竹、鸿雁李纺织等一批电商村,并依托郑州航空港和中欧列车的物流资源,使建安区农产品12-14小时内到达东南亚、欧洲,24小时到达欧洲消费者餐桌,推动乡村产业与居民消费需求相连接,与大市场相对接。

美丽乡村,营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村容不整,犄角旮旯中常有卫生死角,连排水沟中都倒满了垃圾……这些农村的陈旧形象,在如今的建安区艾庄回族乡大牛村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有着浓郁“中国风”的徽派小镇:道路两旁的农家院落,水磨砖砌出了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雕刻装饰让人领略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风范。

除了大牛村,建安区蒋李集镇圪垱寨村也变了模样:一条碧水如带的小河正环村流动,两座精制木桥百步相望;依水而建的广场上,回廊亭榭十分雅致,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整个村子因水布景,颇为灵秀。

这样的美丽乡村,在建安区已越来越多。当前,建安区正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清洁环境、完善设施、改荒成园、凸显特色,营造了一村一品、魅力彰显的乡村环境。五女店镇苗店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蒋李镇圪垱寨村、椹涧乡前宋村、五女店镇大王寨村等获得市级美丽乡村称号,苏桥镇程庄村、艾庄回族乡鲁湾村等20个村庄被评为区级示范村,还有197个村庄被评为乡村清洁达标村。

近年来,建安区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营造生态宜居环境,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该区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抓住解决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两个难点,区财政每年拿出4300万元,引入市场化运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所有镇区、行政村达到了“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标准;下一步将探索建立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制度化、长效化;同时积极推进乡村污水处理试点建设,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4个试点乡镇、3个试点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积极开展“一宅变四园”行动,大力整治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打造休闲小游园,全面优化乡村环境。

大力实施基础配套工程。该区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安全饮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通信网络、“厕所革命”等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今年年底,该区将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2个,实现乡村安全饮水全覆盖,试点乡镇及村庄厕所改造工作全部完成。

大力实施绿满建安行动。该区扎实推进城郊森林体系建设,大力加强北部林海与西北林海连通工程、万亩精品林海建设;积极做好农村道路、镇区、村庄绿化工作,推进果树进村、青藤上房。全区建成市级绿化模范乡镇5个,市级绿化模范村50个,乡镇林木覆盖率超过32%,村庄林木覆盖率超过35%。

在如今的建安区,碧波荡漾的周庄水系,“提档升级”中的北海公园,已现雏形的南山公园、华佗祠周边湿地,都成为建安区乃至许昌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近年来,建安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完成了占全市42%以上的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任务,建成了“四大生态林海”,生态绿化面积达到2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6.8% ,“四河一海三湿地”的水生态景观效应持续彰显。

共享红利,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每当夜幕降临,建安区河街乡柿张社区的大舞台上,当地的居民敞开心扉,吟唱脱贫攻坚新曲;文化广场上,多名农家妇女踏着轻快悠扬的舞曲,用笑声和舞步感知满满的新时代幸福……“环境变了,心情变了,百姓也得到了实惠,增强了幸福感。”河街乡党委书记李刚向记者介绍,“柿张社区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还注重改善民生,做到面子与里子的双提升,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建安区以脱贫攻坚为抓手,投资5000万元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打造医养结合的养老中心,结合贫困人员“三类管理”,对无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的贫困人员,本着自愿原则,采取集中供养和医养结合模式,实现有所养、有所医。

建安区还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一方面抓好扶贫社区工厂助推脱贫攻坚,目前全区建成(档发加工、服装加工、电表清洗、箱包加工等)扶贫社区工厂26家,开发就业岗位1000余个,吸纳800余人务工,累计带动180余名贫困人员实现就业增收脱贫。另一方面做好电商扶贫工作,截至目前,该区累计举办各类电子商务培训班28期,培训人员达1022名;引导12家电商企业开展扶贫工作,受益贫困人员涉及10个乡镇17个村812人。另外,做好分包乡、村脱贫攻坚工作,该区科工局共计派出了8个工作组做好分包4个乡镇的8个村的结对帮扶工作,为帮扶贫困户做好环境整治等各方面帮扶工作。

在建安,传统的农业种养方式渐成历史,当注入文创、休闲、养生等元素后,农业变得时尚、精致;在建安,村落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成为市民心仪向往的“后花园”;在建安,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拿着手机搞种植、开着小车办民宿;在建安,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

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建安阔步前行,风景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