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新闻

“种”出乡村好风景

本报记者 孔刚领 通讯员 古国凡 冯帅军

金秋十月,在襄城县湛北乡北姚村的山坡上,火红的高粱“点燃”了深秋的旅游旺季。农民脸上绽放笑容,游客驻足观光拍照,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70岁的北姚村村民孙宪明没有想到,守着这穷山沟还能靠村里的产业脱贫致富,“俺收的是两头儿钱,一头儿是土地流转,每亩每年1000元;另一头儿是在高粱地、油菜地打工的收入,一年超万元。”孙宪明告诉记者。

北姚村位于襄城县湛北乡首山南坡,全村508户2210人,2016年识别贫困人口13户21人。近年来,北姚村通过绿化荒山,发展樱桃、油菜、向日葵等种植业,并投资220万元建起占地面积6亩的北姚益众仓储基地,与豫粮集团签订高粱产供合作协议,打造集种植、销售、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我们出去学习、考察,了解山区村发展什么好,最后选定了种樱桃、油菜、红高粱。村民的耕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全部流转出去,种植特色经济作物。现在樱桃、向日葵、高粱、油菜籽畅销四川、湖南等地区,产品供不应求。还借此发展了乡村旅游,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善了乡村环境,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北姚村党支部书记侯铁旦说。

产业发展起来,乡村环境也逐渐改善。“以前都是泥巴路,现在不同了,公路通到山里,通组到户,家家有了自来水,电网也进行了改造。”孙宪明表示,生活更有奔头儿,如今在外务工的不少乡邻陆续返乡发展。

穷村逆袭,花开正艳。北姚村只是湛北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湛北乡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做好“美环境”“种风景”这篇大文章,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满意度。

记者了解到,总人口3.6万的湛北乡,森林覆盖率达46%,生态环境较好。2018年以来,全乡4个贫困村全部成功实现脱贫“摘帽”。湛北乡因地制宜重点打造绿色经济,万亩油菜花海、千亩海棠园、万亩红高粱、泉润花卉、农村电商等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山前古庄、李庄、姜庄等村的千亩海棠,成为一道深秋风景线,前往观光旅游的人们络绎不绝。从2017年开始,这些村庄瞄准“活宝贝”,开始做“山水文章”,依靠交通区位优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摇身一变成了全县的旅游景区。

“不只是深秋看海棠,我们现在已将核心景区的2万多亩土地全部流转,打造四季花海,秋天火红的高粱也是吸引游客的一景。”山前古庄村党支部书记尹自胜告诉记者。可以说,湛北乡通过“种风景”弥补了自身不足,而且引入企业,“种”出了一片使农民增收的产业风景。

“我们将继续巩固农业产业,以党建引领,鼓励村民发展生态观光、乡村旅游;同时,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湛北乡党委书记姚鹏认为,产业发展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要跟上,下一步,该乡将聚焦文化建设,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