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民政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履职尽责,为民生托底,让民心更暖,有力服务了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目前,我市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基层民主和城乡社区建设有序推进,社会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一、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兜牢民生底线
全市民政部门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全力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全面衔接, 低保标准稳定高于当年贫困线标准,较好实现了“两线合一”。兜底保障更加精准,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加强救助体系建设,在全市构建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专项救助、临时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标准稳步提高,建立了特困人员生活费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市2012年以来累计发放保障资金25亿余元,切实保障了各类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推进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基础
按照“一有七中心”设置社区功能,即有坚强的党组织、民主的自治组织和广泛的社会组织,完善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服务中心和志愿者服务中心。多措并举解决社区用房,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追缴、新建、购置、租赁社区办公服务用房13.5万平方米,新建规范化城市社区的平均用房面积超过1300平方米。注重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制定了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了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提升社区居民参与能力、社区服务能力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精准服务。加强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三、发展养老服务业,化解养老难题
为有效化解养老服务难题,我市积极探索三位一体的“许昌模式”,即以社区为依托,以科技信息平台为纽带,有机融合“机构托养、日间照料、居家上门”三种养老服务形式,逐步满足入住及社区居家老人多层次、多方位的养老需求。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97家,市区“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行,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制度全面实施,惠及全市约12万名高龄老人。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职责,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权益。
(作者系许昌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