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

春华秋实七十载 奋勇前行新时代

■连银增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勤劳智慧的许昌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许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番目标,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走在全省前列。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实现由工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2∶57.8∶37.0。70年来,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一三二”到“二三一”的转变。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全市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产品的种类和品质都有了质的飞越。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培育壮大了装备制造、能源电力、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和电力装备、超硬材料、发制品、烟草四大特色产业。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文化旅游业和健康养老养生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基础建设功能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全市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0.35%提高至2018年的52.63%,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大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对农村公路、供水、电网、信息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全力打造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城市,交通运输业高速发展,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公共交通日趋完善,许昌成为中部乃至全国现代物流最便捷的地区之一。

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跨越小康迈向富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2元,到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63元,是1978年的192.8倍。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918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空前改善。全市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年保持在70%以上。2014年以来全市1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了贫困序列,4.4万户15.7万人实现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3%。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加快打造宜居之城。70年来,许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入学难、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一批现代化文化场馆,全民健身运动扎实推进。

回顾7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是许昌人民探索符合市情发展新道路的结果。展望未来,全市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为使许昌在中原更加出彩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许昌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