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是一种关节退行性病变。从理论上说,人人都会发生骨关节炎,只是病情或轻或重。一般来说,人在40岁以后容易出现骨关节炎症状。”赵智浩对记者说,“统计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中老年人患有骨关节炎。过了70岁,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更高。”
骨关节炎主要是由年龄增长、肥胖、关节劳损、关节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等引起的,最容易发生骨关节炎的是膝关节,其次是髋关节。
可以说,骨关节炎是随年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疾病。爬山、上楼、下蹲等活动会带来关节损耗,负重太大会增加膝关节磨损,使关节退化加速。剧烈运动以及撞伤、骨折等,也会对关节产生严重影响。
“概括起来讲,关节主要有‘五怕’。”赵智浩告诉记者。一怕老。随着年龄增长,软骨营养供应不足,骨骼中无机物增多,骨骼的弹力与韧性降低,容易导致关节软骨出现退行性病变。二怕胖。体重会增加下肢关节的承重压力,引起体位、步态等的变化,容易导致骨关节炎。三怕伤。外伤是年轻人患骨关节炎的重要原因,关节慢性劳损、不正确的运动方式带来的非急性伤,也会增加患骨关节炎的风险。四怕勤。关节用得太勤,容易导致机械磨损,破坏软骨,从而出现骨关节炎。过于频繁地爬山、爬楼梯等对关节伤害非常大。五怕冷。骨关节炎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因为寒冷会加重病情,这主要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
虽然中老年人是骨关节炎的主要发病人群,但由于不良饮食习惯、不当运动等,骨关节炎发病率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骨关节炎。
关节疼痛、僵硬,小心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的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早晨起床刚行走时疼痛更加明显,活动后疼痛减轻,但活动过多后,疼痛又加重。”赵智浩对记者说,“骨关节炎的另一常见症状是关节僵硬,灵活性下降,常出现在早晨起床或关节长时间保持一定体位后。”
骨关节炎早期有较强的隐匿性,一般劳累后或受寒后疼痛加重,很多患者由于不在意而使病情加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丧失活动能力。此外,骨关节炎的症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化脓性关节炎、痛风等症状相似,因此,出现相关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断清楚病因。
赵智浩提醒,进行骨关节炎检查最常见的方法是X线检查,CT及核磁共振检查可以更早期、更精准地发现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质的异常改变,必要时可通过穿刺进行关节液检查。
当骨关节炎继发滑膜炎时,会出现关节肿胀,关节部位有压痛感,活动时有摩擦感或出现“咔嗒”声,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肌肉萎缩或关节内翻畸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O形腿”。
轻度和中度骨关节炎治疗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患者要注意休息,控制运动量,也可服用药物,必要时辅以理疗。重度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剧烈,行走困难,关节畸形明显,如果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效果不佳,应及时接受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过了40岁,注意保护膝关节
关节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50岁以后,人的膝关节开始老化,60岁以后会出现明显的老化症状。爬山、爬楼梯、搬重物非常容易损伤膝关节。爬山时,膝关节承受的重量是平时的2倍。爬楼梯时,膝关节承受的重量是平时的5倍。做下蹲动作时,膝关节承受的重量是平时的7倍。
“过了40岁,就要注意保养膝关节。”赵智浩建议。日常生活中尽量少上下楼梯、少爬山、少长时间站立、少提重物,避免膝关节负荷过大。
当然,膝关节“省着用”并不是不能运动,而是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运动量要适当。游泳、散步、骑自行车、慢跑等有氧运动既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又不会给膝关节造成太大压力。骑自行车时要调好车座的高度,车座过高、过低或上坡时用力蹬车,对膝关节都有不良影响。游泳和散步既不会增加膝关节的负重,又能让膝关节四周的肌肉和韧带得到锻炼。
最好不要经常进行那些需要跑、跳、蹲的运动,如爬山、跳绳等。经常跪着、蹲着,尤其是深蹲,会加重关节负担,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这些姿势。
此外,要多吃含钙食品,科学补钙,预防骨质疏松,从而减少骨关节炎发生的概率。要保持合适的体重,防止因身体肥胖而加重膝关节的负担。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患骨关节炎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膝关节尤其容易出现问题。很多人觉得关节疼痛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不积极治疗,结果造成病情越来越严重。骨关节炎发病率、致残率较高,而且年轻化趋势明显,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10月18日,许昌市中心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赵智浩告诉记者,虽然生命在于运动,但关节还是要“省着用”,保护膝关节要早一些开始,肥胖者、老年人和女性更要注意预防骨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