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平安许昌

王杰:初心不改 使命不移

本报记者 李小娟 通讯员 安万德

王杰近照。 李小娟 摄

【人物小档案】

王杰,男,共产党员,生于1957年10月,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退伍,1993年任魏都区南关街道办事处司法所所长直至退休。2017年、2018年,王杰先后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被河南省司法厅聘为首批全省人民调解专家。

金秋十月,秋意渐浓。在位于市区人民路与榆柳街交叉口的魏都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记者如约见到了王杰。退休一年来,王杰每天都来此上班,这里有一个以其名字命名的调解室——“王杰调解室”。

调解,可以说是王杰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谈及此事,王杰脸上满是自信和自豪,他直言:“选准职业,就干好它。”

他扎根基层,在司法所一干就是31年

“1982年,我退伍后被安置到魏都区南关街道办事处工作。当时,司法局刚刚恢复重建,在乡(镇、街道办事处)设司法助理员,并无司法所。1987年,南关街道办事处成立司法所,我进入司法所成为一名司法助理员。这一干,就是31年。”王杰回忆道。

与现在的司法所不同,那个时候的司法所,人、财、物都归街道办事处,只是在业务上接受司法局指导,而且和法律服务所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司法所所长兼任法律服务所主任。

“正因为这样,除了调解民间纠纷、普法之外,我们的一项主要业务就是为辖区群众特别是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当时,南关街道办事处有二三十家企业,它们大多是以前的生产自救点。我们主要帮他们起草和审核合同,相当于现在的法律顾问。”王杰说。

王杰告诉记者,当时,司法所业务繁杂,两口子生气离婚也去司法所,在司法所就可以直接领离婚证。此外,司法所还负责“两劳”(劳改、劳教)回归人员安置帮教、信访接待等工作。

1993年,王杰任魏都区南关街道办事处司法所所长。此后,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司法所的职能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1994年,离婚手续办理业务由司法所转至民政所。2004年,司法所、法律服务所正式“分离”,司法所成为司法局的派出机构,信访接待也从司法所业务中剥离出去。2013年,劳教制度废止,司法所增加了社区矫正管理职能。

“如今,司法所还管‘两类人员’,不过已不再是‘两劳’回归人员,而是社区服刑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王杰感慨道。

他善于调解,成功化解纠纷3000余起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化解矛盾纠纷都是司法所的主要职责之一。为干好调解工作,王杰早年上过夜校,进过补习班,读过函大法律系。王杰心里清楚,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不懂党和政府的政策,那么,很多道理就讲不通,是非就辨不明,群众怎么能够信自己?

“改革开放初期,矛盾纠纷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家庭纠纷和生产经营纠纷这两类。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纠纷类型逐渐多样化。”在王杰看来,再难的事都有解决的办法,关键是借力,借国家法律法规的力,借相关部门的力,借社会各界人士的力。

万象时代广场位于市区七一路、城市繁华地段,寸土寸金。作为政府重点项目,2014年该项目刚一开工,就被人拦住了。

原来,该项目与市区七一路南关清真寺仅一墙之隔,河南万象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象地产)建临街高层时规划为贴邻建设,清真寺上千名回族寺民为维护自己临街2层楼及整个清真寺的采光权和相邻权,以万象地产应当退出一定距离为由,阻止万象地产开挖地基。

“我介入时,双方已经僵持了近20天,局势随时有恶化的可能。”王杰说。他先请出辖区老阿訇等多名在回民中德高望重的人士,安抚寺民的情绪,而后借助相关宗教人士和多部门力量,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与清真寺、万象地产多次协商,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王杰20余天的努力,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即清真寺允许万象时代广场贴邻建设,万象地产将清真寺2层小楼承租下来,拆除后建为9层临街楼。除去清真寺应有的投资外,其余款项均为万象地产垫资,届时万象地产可从9层临街楼对外出租的收益中收回。

说起这事,王杰至今都很开心。据粗略统计,自1987年调入司法所至退休,王杰共调处各类纠纷30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

他成了品牌,退而不休继续当好“和事佬”

2018年8月,在司法所干了整整31年的王杰正式退休。

离开了司法所,王杰转身去了魏都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在那儿,他有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室。该调解室早在2015年就挂牌了。

与司法所不同,“王杰调解室”受理的矛盾纠纷来自全区,且全部是疑难纠纷。对于干了一辈子调解工作的王杰来说,这并不难。

今年4月1日中午,市区一家蛋糕房员工何某突发疾病死在职工宿舍里。4月13日,死者家属组织十几个人身穿孝衣拉白横幅围堵蛋糕店,要求蛋糕店给予经济赔偿,引来上百名群众围观。

由于事发南关街道办事处辖区,魏都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指派王杰介入,控制事态发展。

赶到现场后,王杰发现当事双方对事实并无争议,主要是赔偿数额差距过大。死者家属认为何某系工伤,索要赔偿100万元;蛋糕店称何某死亡不是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只愿赔偿二三十万元。

“这事其实好办,当事双方都请有律师,只要把法律关系捋顺了,问题就解决了。我让双方律师都备备课,然后采取背靠背方式让他们说说各自的法律依据。当然,我也备了备课。”王杰笑道。

经王杰与双方当事人数日反复磋商,此事最终顺利解决。蛋糕店同意一次性补偿死者家属33万元,死者家属答应不再围堵蛋糕店,并向蛋糕店公开道歉。4月17日,死者家属顺利拿到补偿金。

如今,王杰每年调处近40起矛盾纠纷,但他并不觉得累。“那么难的事到我这儿办成了,不知道心里多舒坦!”王杰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