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工商界

认准了路就坚持走下去

——记许昌乾广钢化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亚明

赵亚明

本报记者 魏东雅 通讯员 黄玉霞 文/图

从2017年创业至今,赵亚明的经历可以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创业难,难于上青天”是他的真切感受。

他的许昌乾广钢化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乾广玻璃)并不大,可在近3年的时间里,他尝遍了酸甜苦辣。他曾经是个不懂技术的门外汉,经历了产品卖不出去、合伙人分道扬镳的艰难时刻,但是他认准了路就坚持走下去,使乾广玻璃的年产值突破了千万元大关。如今,已成长为专业人士的他带领乾广玻璃走出了阴霾,正一步步地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10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东城区邓庄工业园区的乾广玻璃,采访了赵亚明。

创业初期经历波折

1983年出生的赵亚明已经在社会上闯荡了十几年。离开校园后,他跟随朋友先到深圳后到北京打工,前后有近4年时间。打工期间,他不怕苦、不怕累,什么活儿都干过。然而在外时间越长,他的思乡之情越浓。后来他回到许昌,到一家种子公司做销售员,一干就是七八年。

多年闯荡使他结识了不少朋友,也了解到很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2017年,他听几个朋友在聊天儿中谈到,钢化玻璃是当今建材行业不可或缺的材料,发展前景广阔,于是决定从事玻璃行业。当时,东城区邓庄工业园区的一家玻璃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搬迁到了其他地方,原有的厂房和设备全套转让。他和3位朋友商量后决定接手,合伙投资创办了乾广玻璃,生产建筑用钢化玻璃。

“现在想想,当初的决定是盲目的,从得到厂房转让信息到公司成立,只用了一周时间,几乎是脑子一热就定下来了。而且,我们几个人都不懂技术,没有市场资源。”赵亚明说。

四个投资人,只有赵亚明和另外一个人参与生产管理。他们招来一些工人,请来了有经验的老师傅。赵亚明不懂技术,就跟着老师傅学,并让老师傅给员工培训。产品没有销路,他就去门窗厂一家家推销。

俗话说,生意好做,伙计难搁。公司正常运营后不久,四个投资人在人事、资金管理等方面出现了分歧,最终,其他3人在一年半的时间里陆续撤股退出。

创业初期举步维艰,乾广玻璃成立后的第一年没有盈利,第二年勉强维持。多年的闯荡让赵亚明学会了坚持,在合伙人陆续撤股退出后,他依然咬牙坚持,并想尽办法为他们退股。

“虽然入行时有些盲目,但是我认为,不懂可以学,没有销路可以主动推销。既然走上了这条路,我就要坚持走下去。”赵亚明说。

引进“利器”提高效率

钢化玻璃加工需要经过切割、磨边、钢化等工序。原来那家玻璃厂搬走时留下了一台玻璃钢化炉。最初,乾广玻璃除了钢化工序之外,切割、磨边等工序均为人工操作,费时费力。为了节省生产成本,自公司成立起,乾广玻璃就采取错峰生产。人工操作的工序在白天进行,钢化工序在夜间进行。

“由于人工操作效率低,以前常常出现工人白天切割、磨边过的半成品,夜间只需‘半个工’就能全部完成钢化工序,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产量。”赵亚明说。

赵亚明是个思想开放的人,他每年都要到上海、北京参加建筑玻璃行业的展览会,了解玻璃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投资近百万元,从洛阳北方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购进了一台水平玻璃钢化炉,还投资50多万元购置了自动磨边机、自动切割机,实现了玻璃切割、磨边、钢化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当初购买水平玻璃钢化炉时,我也曾犹豫再三。毕竟我们是小企业,花费近百万元购买生产设备算是很‘奢侈’了。但是,从长远看还是值得的。因为,那台钢化炉能生产厚度为4毫米、颗粒度达到国家标准的钢化玻璃,目前我市仅此一台,这将为拓展市场奠定基础。”赵亚明说。

购置水平玻璃钢化炉前,赵亚明带着工人到厂家学习了半个月。“我原来是个门外汉,对玻璃生产技术一窍不通。但是,既然从事玻璃行业,就必须掌握相关技术,现在我已经成了老师傅。有一次,几名工人都因特殊情况请假,我就自己顶班生产了。”赵亚明说。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工人的人身安全,赵亚明每周都组织员工开会、培训,定期请专家为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并在生产车间张贴操作规程。

在赵亚明的带领下,乾广玻璃生产的产品质量过硬,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规范管理赢得客户

赵亚明是个有远见的人,除了不惜代价购置先进设备外,他从一开始就对产品进行“3C”认证,实行规范化管理。

“最初,我决定进行‘3C’认证时,有的合伙人不同意,认为是白花钱,没什么用处,但我不这样认为。‘3C’认证是强制性认证,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一开始就要规范生产和管理,提高竞争力。”赵亚明说。目前,乾广玻璃能生产厚度4至12毫米的各类钢化玻璃。

创业之初,为了打开市场,赵亚明每天都查找门窗厂的信息,并一家家上门推销。为了赢得客户信赖,他不断优化服务,向客户承诺出现质量问题,承担全部责任。他要求员工对每一片玻璃成品都进行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

有一次,客户接收到货后,发现玻璃表面出现严重划伤。接到客户的电话后,赵亚明及时安排人员查找原因,发现划伤是在搬运过程中产生的。他购买了玻璃修复设备,对所有划伤的玻璃进行修复,直到客户满意为止,并对工人进行相关培训,减少产品的损伤。

在赵亚明的带领下,乾广玻璃经过近3年的发展逐渐壮大,厚度5毫米钢化玻璃的日产量从原来的500多平方米提高至1000平方米,年产值突破了千万元大关。赵亚明还打算增加生产设备,将日产量提高到1500平方米。

如今,乾广玻璃的产品除了在我市热销外,还销往漯河、平顶山等地,不少客户都成了赵亚明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