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冠兵 杨伟峰
项目建设既能拉动即期投资,又能积蓄发展后劲,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举措,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大抓项目建设、强化项目支撑,是许昌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实现“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
10月29日起,为期两天的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观摩评价活动正式拉开帷幕。由市委书记胡五岳、市长史根治带队,王堃、刘保新、方婷、冯奕、赵文峰、王文杰、王志宏等市领导以及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观摩团,对各县(市、区)重点项目进行实地观摩,检阅我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和成效,凝聚大抓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推动许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首日,观摩团先后来到东城区、建安区、鄢陵县、长葛市、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进行实地观摩。
立足特色优势
培育产业集群
在发展过程中,各地产业基础不同,资源禀赋各异,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无论是已建成开业的许昌万达广场项目,还是在建的天悦商业广场项目、建安文化广场项目,东城区此次接受观摩点评的项目均为现代服务业项目。三个项目体量大、品牌多、业态新,集聚形成了中心城区商圈之一,既可以完善城区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宜居度,又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得到了观摩团成员的肯定。
据东城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现代服务业是东城区的主导产业,也是东城区的特色优势。近年来,东城区立足主导产业持续发力,截至目前,入驻现代服务业项目216个,总投资368亿元,已完成投资178亿元,吸纳就业人口7万人,实现利税30亿元,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
70万亩的“平原林海”,是鄢陵县最大的特色优势。近年来,鄢陵县立足优良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全域花海、全域旅游、全域水系、全域康养”建设,谋划实施了一批生态旅游、养生养老等重点项目,推动了旅游、康养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古色古香的建筑,文化味儿浓厚的民俗,深深吸引着观摩团成员的目光——位于花乡林海中的建业绿色基地中原民俗文化养生项目,集文化传承、民居再现、田园旅居、商业聚集、休闲娱乐、健康养生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鄢陵县“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的发展模式。同样的发展模式,还体现在花都颐庭健康养生养老项目上。该项目依托鄢陵县陈化店镇的花木、温泉等特色优势,主要建设康养服务中心、旅居养生公寓、护理院、疗养院、老年活动中心等。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完善提升鄢陵县健康养老服务水平。
在位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国家中低压输配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项目的短路试验区内,随着“砰”的一声和一阵电火花,试验区内的开关当即断开。“开关断开保护,说明这个产品是合格的。”该项目负责人说。该项目建成投用后,将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内的开普检测公司形成有效互补,对完善中原电气谷输变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条,打造区域性电力装备检测基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安区食品包装产业园项目、鄢陵县智慧产业园项目、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许昌智慧信息产业园项目等项目,分别聚焦环保包装制品、电子信息、人工智能、5G网络等特色产业,着力建设集聚集群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
“此次观摩的重点项目,都体现了各县(市、区)依托各自区域特色、资源禀赋,聚焦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生态圈的发展理念,带动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观摩团成员表示。
聚焦智能制造
推动转型升级
装备自动化生产线的智能车间,布满工业机器人的“黑灯工厂”……智能制造产业项目成为此次观摩评价活动的“主角”。
建安区远东汽车传动系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速驱动轴生产项目,主要建设年产200万套高端等速驱动轴制造生产线32条、全智能装配和涂装生产线16条。借助中德战略合作,该项目引进德国、日本的先进设备,聘请瑞典企业进行设备集成,打造智能化生产车间,实现了传动轴由自动化生产向智能化生产的突破。
“通过智能化改造,我们做到了起步就与世界同步,产品品质将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了乘用车传动系制造的突破,形成了等速和非等速并行发展模式,为公司未来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该项目负责人介绍。
“你们是当之无愧的智能制造企业。”胡五岳勉励该项目负责人,“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主业,做精主业,蹄疾步稳,推动发展。”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