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东雅
“这是一所洒满阳光的特殊学校,管理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日前记者在市拘留所采访时看到的一段介绍。
近年来,市拘留所始终坚持“规范执法机制、创新工作模式、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矛盾化解成效、确保绝对安全”的总体工作思路,强化职业道德建设,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形式弘扬传统美德,营造“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该所实现连续16年民警队伍零违纪、监所安全零事故,先后荣获了“国家一级拘留所”、“全国拘留所矛盾化解成绩突出集体”、全国拘留所“三项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活动先进单位等称号。今年,该所被市总工会、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授予全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称号,并被市总工会授予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状。
化解社会矛盾是市拘留所的一项重要工作、亮点工作。该所充分发挥岗位职能,努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五关工作法”,强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开展。该所建立了“拘留所+3”(“3”为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信访局、市司法局)矛盾化解联席机制,设置专职联络员,定期召开联席会,实现资源共享、矛盾同调,增强矛盾化解稳固性,成效显著。
该所建立了“拘留所+X”合作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与协作单位共同参与化解矛盾、定期召开联席会的同时,还与相关办案单位、基层社区建立工作对接机制,共同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移交、跟踪工作,力争做到案结事了。
该所还建立“拘留所+心理咨询”工作模式。被拘留人是心理问题易发、高发人群,该所成立了由1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7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心理咨询小组,及时化解被拘留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他们勇于面对自身错误,勇敢踏出矛盾化解第一步。
“矛盾化解能手”李志丹是该所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16年,该所成立了“志丹工作室”,专门开展矛盾化解工作。曾经有一位女性被拘留人,因企业经济问题被司法拘留,身份的落差使她情绪低沉,一度想自杀。李志丹连着几天跟她聊天儿、拉家常,开导她,使她的情绪稳定了下来。
“今年以来,我们化解社会矛盾324起,成功化解了一批因经济纠纷引起的社会影响面较大的矛盾纠纷,为我市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市拘留所政委刘丽说。
市拘留所担负着“教育、感化、挽救”被拘留人的重要职责。多年来,该所把尊重、保障被拘留人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对被拘留人的教育,通过开展法律小讲堂、国学教育、亲情教育、医疗防病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教育讲座,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组织被拘留人进行队列训练、内务比赛、器械锻炼、文体娱乐等室外活动项目,确保每天两个小时的室外活动时间,倡导被拘留人“学起来、读起来、唱起来、动起来”,切实做到军事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着力提升对被拘留人的教育转化效果,确保监所安全稳定。
肖光涛是市拘留所的老民警,他开朗豁达、幽默风趣、知识渊博,常常能将枯燥的法律条文结合身边人和身边事,采取简单、易懂、风趣的方式对被拘留人开展教育,是该所有名的“豁达教授”。
“90后”的宋婉娟到拘留所工作3年多来,不断加强学习,增强自身素质。面对患抑郁症的被拘留人,她多次与之谈话。得知被拘留人担心孩子上学无人接送,她主动联系被拘留人的亲友帮忙。在宋婉娟的开导和帮助下,被拘留人情绪稳定。
收拘工作岗位是拘留所的窗口岗位,工作内容烦琐。司夏贞从事收拘工作以来,耐心、细心地为办案单位、被拘留人家属做好服务,做好被拘留人的入所检查。遇到情绪激动的被拘留人,她还对其进行情绪安抚。
多年来,市拘留所打造了一支“职业道德良好、执法工作规范、队伍思想活跃”的高效工作团队,先后有1人获得全国矛盾化解先进个人称号,7人获得个人三等功,2人获得全省优秀监管民警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主动提升队伍政治自觉,充分发挥阵地优势,提高矛盾化解成效,打造统筹谋划用心、各项工作尽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阳光监所。”市拘留所所长吕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