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有事给我打电话”

——记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站长纪国强

本报记者 魏东雅

“有事给我打电话”是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以下简称市农机推广站)站长纪国强常说的一句话,全市200多家农机合作社的带头人都很熟悉这句话。纪国强从事农机推广工作26年,在推动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他被市总工会、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授予全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称号,并被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1993年,经历14年部队生涯后,纪国强转业到市农机推广站。他曾有过部队农场工作经历,对农机有一定的了解,并深知农机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转业后,他向站领导建议将小麦联合收割机引进到我市,站领导接受了他的建议。他从河北邯郸引进收割机免费为农户收割,当年就收到良好效果。1994年,他又引进200多台收割机。由此,我市小麦机收工作顺利起步。之后每年“三夏”期间,市农机推广站都会做好引机工作。

为增加机手收入,纪国强探索有规模的跨区机收工作。他驾车到河北、山东、湖北等地,寻找需要机收作业的地区,并与当地农机部门达成合作协议。之后他组织我市机手到合作区域开展跨区机收工作。他曾亲自带领我市30多名机手,驾驶收割机用了三天两夜到河北永年。我市开展的跨区机收工作,成功解决了小地块与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得到原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并很快在全省、全国推广。

过去,由于收割机保有量相对较少,维修服务网点不健全,纪国强主动承担了技术保障工作。曾经一名机手在驻马店作业,半夜收割机出现故障,当地却没有厂家服务人员。机手无奈之下,向市农机推广站拨打了求助电话。纪国强立即驱车赶赴现场,检查后发现需要更换配件。他咨询厂家服务人员,得知最近的服务站在漯河,又赶往漯河取配件。当他回到驻马店修好收割机时,已是次日凌晨6时许。

多年来,每年“三夏”“三秋”期间,他都积极参与农机技术服务工作,帮助机手调试、抢修机械,成了各地机手排除故障、咨询技术的贴心顾问。不仅如此,他还加强示范推广,积极开展培训。由于没有充足经费,纪国强和同事拿自己的工资到厂家购买秸秆收集机具、丘陵作业机具、粮食烘干机、农用植保无人机等新型机具,引进到我市进行示范推广。他自己先到农机厂家参加培训,然后再组织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机手进行技术培训。

“纪站长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每年‘三夏’‘三秋’前,他都会为我们和机手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只要我们打电话,他很快就到。”建安区红伟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红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通过纪国强的示范推广,很多新机具、新技术在我市实现从无到有,并得到普及应用。截至2018年年底,我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82.74万千瓦,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300台,大中型配套农具2.33万部,小型拖拉机4.19万台,小型配套农具8.01万部,小麦联合收割机6500台,玉米收获机3200台,排灌机械10.75万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高于全省9个百分点、全国23个百分点。

为充分利用秸秆价值,纪国强通过学习考察、调研论证,决定组建秸秆产业化联盟。2017年3月,许昌秸秆产业化联盟正式成立,吸收了33个农机合作社、9个农机生产厂家、6个农机经销商、5个秸秆加工利用企业加盟,当年即有28家农机合作社参与秸秆打捆离田,组织95台套秸秆收集机具投入农业生产,收储秸秆31595吨。秸秆产业化工作实现良好开局,成为农机合作社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201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跨区作业指挥中心,开始探索以信息化引领农机化发展的路子。纪国强负责组建农机跨区作业指挥平台和“智慧农机”信息平台,目前全市“智慧农机”终端安装数量已达到2400台。他联合农机厂家组建“三包”服务队,协调中石化许昌分公司安排农机供油车辆,为机手提供“一键维修”“一键供油”快捷服务。农机信息化的应用,使全市小麦集中收获期由5天缩短为3天,粮食生产逐步由传统方式向标准化、数字化迈进。

“我非常热爱农机推广工作,喜欢钻研,也乐于帮助农民朋友。做农机推广工作,一定要本着为农民服务的宗旨,通过自己的工作,推动农机化发展,帮助农民朋友增加收益。”纪国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