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增阳 通讯员 李保利 安洪欣 文/图
刘门的柿子熟了,如同灯笼一般透露着喜庆和吉祥。如果不是置身其中,游客们很难想象出近千亩黄中透红的柿子压弯枝头的丰收景象。
秋高气爽时节,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3000余亩的柿子有近千亩已经进入盛果期。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忙着拍照、采摘,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帮着装箱、称重,柿子映红了游客和村民的笑脸。
10月22日至24日,首届“中原柿乡·魅力刘门”柿子文化旅游节暨第二届农民丰收节在刘门村举行。这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依靠柿子脱贫“摘帽”,也依托柿子深加工,引导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这是禹州市叫响传统特色农业品牌、打造特色文化节庆活动的积极实践,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有益探索。
刘门村地处禹州市磨街乡与神垕镇交界地带,原来是禹州市53个省定贫困村之一,自然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渠道少,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为了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该村“两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果林产业。经专家考察论证,该村土质和气候适宜种植柿树,且柿子品质较佳。自2000年以来,刘门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村群众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推行土地流转机制。2012年,该村从陕西省富平县引进柿子新品种,建立了30亩柿子实验种植基地,村民们以土地流转等形式加入合作社或农牧发展公司,实施果树规模种植,形成产业发展好势头。2016年年底,该村脱贫“摘帽”,由省定贫困村变为“美丽乡村”。
刘门村种植品种柿树3360多亩,目前已有800余亩进入了盛果期。为加快龙头企业建设,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发展之路,该村兴办了禹州市柿柿如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并成立了5个合作社和1个种植基地,成功开创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目前,该村年生产生柿子25万公斤,加工柿饼4万多公斤、柿子醋1.5万多公斤,实现收入300多万元。该村通过发展柿子产业,不仅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带动了127户贫困户脱贫,脱贫率达97.69%。
“磨街乡被誉为禹州市的‘青藏高原’,植被茂密,生态良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磨街乡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禹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乡镇,实现由资源型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变,加快特色生态旅游示范乡镇建设步伐。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禹州市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五龙泉风景区、磨街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等景点建设初具规模,美丽乡村游、古村落游、采摘观光游等方兴未艾。希望通过举办首届‘中原柿乡·魅力刘门’柿子文化旅游节暨第二届农民丰收节,以柿子为媒,以节庆会友,叫响‘柿子采摘’休闲旅游特色品牌,做到农业观光、文化旅游和产业脱贫有机结合,展现柿乡风采,让更多的朋友了解磨街、走进刘门,为乡村发展献计献策。”磨街乡乡长董向阳说。
“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政策的号召下,刘门村发展柿子种植,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且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我们将围绕柿子做更大的文章,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日子。”刘门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