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伟峰/文 朱宁/图
核心提示
11月8日,是第二十个中国记者节。
作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发展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唱响了时代主旋律,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为庆祝第二十个中国记者节,充分展示新闻工作者的时代风采,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11月7日,市委宣传部组织省级媒体驻许记者站负责人、市级媒体负责人和记者代表20余人,前往襄城县开展集体采风活动,用实际行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1
红石房、红石墙、红石路、红石磨盘……在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除了满目怡人的秋色,就是红石世界了。采风团中的摄像记者、摄影记者、文字记者纷纷举起手中的摄像机、相机和手机,将美丽的山村景色定格。
近年来,雷洞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紫云山风景区资源优势,以独有的“红石文化”为基础,探索“旅游+扶贫”模式,大力发展 “特色农家乐+林果采摘+民宿”的生态旅游,不仅实现了整村脱贫,还让群众享受到了绿色生态发展红利,形成了“家家无闲人,人人有钱赚”的良好局面。昔日的穷山沟,现在变成了每天收金进银的“金窝窝”。
带着对雷洞村乡村旅游发展的高度关注,大家一路上看得认真,问得仔细,每到一处都详细聆听讲解。采风团成员推开木栅栏走进一家名叫“创业之家”的民宿,屋檐下悬挂着一串串玉米和辣椒,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推开屋门,里面却别有乾坤,从顶到底全部是简约风格装修、设计。堂屋里摆放的木质沙发、茶几和左右两个卧室配置的双人床、衣柜,干净整洁。独具特色的民宿风格,让记者们赞叹不已。
“为了把旅游产业做大,把民宿品牌叫响,村里专门成立了集体企业——襄城县雷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经理李洋向大家介绍,“我们公司统一整合全村旅游资源,科学规划特色民宿,对现有民居分批分期实施改造,在保持古朴外貌和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内部装修和功能提升,让游客在这里既能体验山村风味,又能享有方便舒适的居住条件。”
雷洞村实行了公司化、市场化的运营模式,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通过租赁、入股、分红等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共享发展红利,深受群众欢迎。在第一期4家民宿的基础上,雷洞村动员群众又新建、改建了12家民宿,打造了特色餐饮、老酒坊、超市等,集吃、住、玩、购于一体,强力推动民宿产业全链条发展。
采风团成员对雷洞村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模式,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集体有收入、群众能致富、农村得发展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打造民宿旅游新业态,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引导农民脱贫致富有着重要作用,也是我们新闻报道生动、鲜活的题材。”河南日报记者宋广军表示,“希望雷洞村科学制定乡村旅游与村庄长远发展规划,大力推动农旅融合,积极发展服务业,助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2
“美丽乡村就该是这个样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湛北乡北姚村美丽的田园风光吸引了采风团成员的眼球。蜿蜒的环山道路,独特的红石景观,无不让大家一见倾心。
北姚村原本是个山高路陡、土地瘠薄、交通不便的穷山村。近年来,随着首山开发和旅游的兴起,该村党支部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实行农旅一体化,牵头成立了襄城县北姚益众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党支部+农业公司+农户”的模式,带领群众种植油菜、红高粱等经济作物,建设传统老油坊、新型仓储基地,并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农家餐馆、红石民宿蓬勃兴起,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
“我们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了从穷山恶水到青山绿水,再到金山银山的转变,如今是日子比油香,梦比高粱红!”该村第一书记高腾飞热情洋溢地向大家介绍。
“党支部挥旗指富路,强村富民奔小康。北姚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引领作用,真正做实了富民文章。”采风团成员纷纷点赞。
穿过一片竹林,大家来到北姚村的“首山文苑”,里面建有两座传统的红石院落,分别是农史馆和文化馆。农史馆收集展示了部分农事活动和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农耕器具和生活器物,让大家重拾农耕记忆,感受时代的发展变化。文化馆设书法院和农家书屋,日常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文化服务活动。
“推动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还要让大家的精神生活富起来,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突出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着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许昌日报记者王丽霞说。
为进一步推动“千年古县、人文之都、灵山秀水、诗意襄城”旅游文化品牌建设,襄城县结合首山生态修复在北姚村建设了首山生态园。大家安步当车实地探访后,对首山生态园的规划设计和独具韵味的美丽乡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当地完善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乡村度假等功能,通过文化内涵的核心引领,将首山打造成为中原知名的文化生态公园。
民宿主人、农家乐老板、乡村干部等纷纷成为记者们镜头中、笔尖上一个个鲜活的主人公。采风活动中,大家一路行,一路看,谈变化,看发展,抒情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更是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宏大时代命题。今年5月,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启动了“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记者行”大型报道活动。“新闻工作者的初心,就是用优秀的新闻作品,记录时代的发展。参加这个报道活动,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到锻炼。今后,我会继续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舍,把更多‘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作品奉献给读者。”许昌晨报记者毛迎表示。
服务大局、助推发展,是新闻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新闻工作的根本职责。“我们要切实担负起新闻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讲好许昌故事,传播许昌声音,努力推出更多有气势、有声势、接地气、感染人的宣传报道,为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许昌广播电视台记者张蕾蕾说。
河南法制报记者胡斌常年不辞辛劳奔走在我市政法工作一线,细心研究、发掘第一手新闻素材,采写了一大批鲜活的新闻,唱响了我市政法工作主旋律。“我会继续坚持守正创新,努力把传统媒体报道形式与新媒体传播手段有效融合,不断提升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用‘脚沾泥土带露珠’的脚力去丈量平安边界。”胡斌表示。
……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献东表示,此次集体采风活动是我市庆祝中国记者节的创新举措,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四力”要求的具体行动。希望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深入基层中强脚力,在洞察生活中强眼力,在勤学深思中强脑力,在抒写时代中强笔力,依靠良好的作风、务实的文风,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群众,拿出更多冒着热气、带着露珠、透着温度、群众喜闻乐见、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好作品,为许昌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