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长叔,歇一会儿吧!你身体不好,不要累着了。”“不累,咱赶紧把这几个桩子栽上。”
11月9日,长葛市南席镇古城村—个占地15亩的塑料大棚扶贫项目施工现场,古城村的建筑公司——许昌市新汲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忙活着。看到67岁的杨海长额头浸出了密密的汗珠,身边的年轻人劝他休息。
“海长叔从贫困户变成了股东和工人后,就像变了一个人。”陪同记者采访的该村党支部书记杨亚林笑着告诉记者,杨海长是古城村的贫困户,他一家四口人,上有9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智力低下的儿子,他和老伴儿还都患有冠心病。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杨海长2018年脱贫,摘掉了“贫困帽子”。
长葛市市场监管局派驻古城村第一书记黄志强告诉记者,杨海长是古城村成立的许昌市新汲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股东。不过与多数股东不同的是,他还是这家公司的工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古城村共有1488人,人均一亩二分地,村庄偏僻,村民大部分外出务工,剩下年迈体弱的人守着土地“刨食吃”。该村“两委”成员年龄大,思想比较保守。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古城村要想脱贫致富,必须破除守旧封闭思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2018年春天,经过镇领导和驻村第一书记做工作,大学毕业后在长葛市做生意多年的杨亚林返乡参加换届选举。经过选举,30岁的杨亚林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一年多来,该村党支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干部群众的思想渐渐解放了。年轻的党支部书记杨亚林有知识懂经济,敢想敢干,在刨掉“穷根”上下功夫,带领党员干部拉开架势、提着劲儿干。古城村借助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村庄悄然发生改变,村民的生活也一步步迈上了新台阶。
“我注意到,现在农村各类建设项目很多,垒个花墙、建个游园、修个厕所等都需要建筑工人,而农村外出务工的人也大多干的是这活儿。”杨亚林说,“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村子能不能成立一家公司,承包乡村建设的一些活儿?”今年4月,杨亚林的想法得到村“两委”一致赞同。于是,该村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多次商讨后,通过微信群、公告栏向村民发了一封信。信上说:古城村决定成立一家股份制公司,村委会和村民共同持股,每股2000元,自愿入股,希望村民抱团儿发展、共同致富。
该村一年多来的变化,让村“两委”成员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杨亚林一提议,就立马得到响应。
“古城村共有44户村民入股公司成为股东。”杨亚林介绍,他们总共募集资金33.8万元。44户村民有7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杨海长入了2股。
5月底,许昌市新汲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完成注册。该公司成立后,随即召开全体股东会,选举产生了财务人员、监事人员和执行董事。
该公司成立后抓住开展“厕所革命”的机会,成立了4个改厕队,承包了本村及马武村、西街村、闫寨村、水寨村等村的改厕工程。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改厕600余户,每股可分得纯利润约400元。在贫困户杨全德家里,问及他当初入股建筑公司的事,憨厚的老杨说:“我看不少党员干部都带头入了股,我觉得这个事错不了,也就凑了凑钱入一股。”
“公司的经营管理很重要。我们准备吸纳一些专业人才,不断提升资质,逐步做大做强。”杨亚林说,“只有公司壮大了,股东才能有更多红利,也能吸纳更多人认购股份。”
“目前,我们村正在筹备一家高效农业公司,已经流转土地140亩,计划发展山药和麦椒套种。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大家拧成一股绳,古城人一定会过上好日子。”杨亚林信心满满地说。
夕阳西下,记者采访结束离开古城村时,刚好碰到放工的杨海长,他说:“今天打小工,挣了100多块(钱),现在拿工资,年底还分红,你说带劲不带劲呀!”
“贫困户股份在手,正往致富路上走,生活不用愁,有干劲,乐无忧。”杨海长用几句顺口溜道出了脱贫致富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