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新闻

特色种植 拓宽致富路

本报记者 刘晓敏 通讯员 武书锋

“这是俺村种的金丝皇菊,全是利用大棚周边的边角种的,没想到收获颇丰,已经卖了1万多元钱。”近日,在建安区张潘镇城角徐村产业扶贫基地,一片片耀眼的菊花让人眼前一亮。提起这些金丝皇菊,该村党支部书记徐玉森颇为自豪,他解释道,大棚周边的沟沟坎坎常年荒芜,看着可惜,就试着种上菊花,竟然茁壮成长,花开似锦。

城角徐村现有农户402户1701人,土地面积1998亩,人均1.13亩,是2014年建档立卡省级贫困村。当时,村里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0户696人。

为使困难群众尽快脱贫,拓宽全村群众的致富路,该村“两委”干部及驻村扶贫干部齐心协力,在不断提升村基础设施、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土地这一现有资源,努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如今,该村仅剩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10人,并全部列入今年年底拟脱贫对象。

目前,该村村集体经济发展良好,尤其是特色种植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位于村东部的产业扶贫基地就是该村发展比较成功的一个集体产业项目。

据介绍,产业扶贫基地共有12座大棚,主要种植食用菌、香菇、芹菜、火龙果等,所得收益用于村建设和为村里贫困户分红。平时贫困户在此务工,每月也可获得1000多元的务工收入。“之前,产业扶贫基地由村里的一个村民承包经营,一座大棚收4000元租金。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从2018年开始,由村集体经营,主要由我们几个村干部负责管理。”徐玉森说。

说话间,该村三组组长徐文超开着电动三轮车从地里出来了,后边跟着村委会主任徐全成。记者看到,电动三轮车上装着满满一车刚采摘的香菇。“这是附近一家超市订购的,50多公斤,我们这就给人家送去。”徐全成告诉记者,平时基地的经营和管理主要由他和徐文超负责,浇水、施肥、盖棚保暖、掀棚通风等都是他俩亲自干,摘香菇、除草等活儿由他俩安排村民来有偿劳动。

去年,徐玉森去贵州学习先进经验后,深受启发。他认为,要想使种出来的东西卖得快,必须引进新品种。于是,他又到河南省农科院专门学习,根据村扶贫基地的土质特性,引进了火龙果、金丝皇菊等新品种。

“金丝皇菊一株能开20朵,前几天已经摘了一茬,这一茬又摘了100公斤,烘干后准备卖给几家茶叶店。芹菜又叫玻璃翠,它的特点是翠嫩无丝,目前已长一拃高,春节能收获。火龙果是红心的,皮薄肉多,正处于收获期,卖10元钱0.5公斤,供不应求……”徐玉森津津乐道,内心充满欢喜。

“按照我们的设想,葡萄架将形成观光走廊。届时,前来采摘的游客可以在葡萄架下纳凉,欣赏着满眼的菊花,非常惬意地采摘葡萄和火龙果、香菇等。下一步,我们还要引进猕猴桃,力争做到秋天有葡萄、夏天有西瓜、四季有火龙果等,最终形成特色采摘游,进一步拓宽脱贫致富路。”徐玉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