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14时,微风徐徐。长葛市石象镇丁锁村——中原腹地的一个小村庄。当看到一辆白色的轿车映入眼帘,今年4岁、在村头已站了快半个小时的小景麒高兴地挥动手臂,“娘来了、娘来了”的欢呼声,像风一样刮遍整个村子。
孩子口中的“娘”,就是梁丹。3年来的156个周六下午,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她用爱心和坚守,为村里50余个孩子打开一扇实现梦想的窗口。每周六的“爱心课堂”,成了她与孩子们的“最美约定”。
【镜头一】“现在开始上课!”14时30分,随着梁丹“一声令下”,“爱心课堂”正式开讲。当日前来的36个孩子自觉地以两队为序,从教室北面的书架上取出自己喜欢看的书。梁丹不时蹲下身子,摸摸孩子们的脑袋。一时间,这个小村庄里,书声琅琅。
今年37岁的梁丹,是一个11岁孩子的妈妈,目前供职于长葛市的一家教育辅导机构。
2016年暑假,梁丹带着孩子回到老家石象镇丁锁村,闲暇时就带着村民跳广场舞。梁丹看到,来跳广场舞的基本上是老人,他们一边跳舞,一边留意小孩。
“有的小孩衣服穿反了,有的小孩鼻涕都快流进嘴里了。当时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梁丹回忆说,“这些孩子跟我的孩子差不多大,正是需要父母呵护的时候,而家里的老人大多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的教育根本无从谈起。”
“庄稼误误一季,孩子误误一生。孩子们得多学点儿知识,将来才能走得更远。”怀着一颗母亲的爱心,有着代课教师经历的梁丹主动利用周六义务给孩子们上课。
“当时,村里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设有留守儿童之家,但是一直没钱请老师,成了摆设。”丁锁村村委会主任景铁福介绍,梁丹的加入,一下子为这个“家”注入了灵魂。
如今这间50平方米的教室,每到周六就被孩子们挤得满满当当,从幼儿园孩子到九年级学生都有。“我就是给乡亲们帮一下忙,给孩子们多点儿陪伴,其实真没啥。”梁丹说。
这样的忙,她已坚持帮了3年,风雨无阻。
【镜头二】15时40分,在丁锁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广场上,孩子们用废纸、胶带裹成“沙包”,轮流往“小怪兽”嘴里投掷。每当砸中这个用废纸箱做成的“小怪兽”时,孩子们都会发出一阵欢笑。
在丁锁村,周六下午已成了孩子们最期盼的时光。
“周末本应是孩子放松的时候,所以我在辅导课程之外还开设手工、音乐、美术等课程,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现在,很多邻村的孩子也会过来上课。”梁丹说。
在村民张想眼里,自己的孙子、孙女就像梁丹的孩子。“他们的妈妈走得早。现在孩子们有高兴的事就与梁老师分享,有不开心的事就向梁老师倾诉,可不就是一家人嘛!”张想说。
和孩子们在一起,梁丹的心愈发柔软。每次上课,梁丹都会把每个孩子学习、玩耍的小视频发到家长微信群里。远在四川打工的燕子打过来电话恳切地说:“丹丹老师,谢谢你。孩子和你在一起很开心,也学会了很多东西,你能不能替我再抱抱她?”
一个简单的拥抱,却成了一个妈妈的奢求。“孩子们刚开始都叫我老师,后来开始尝试着叫我娘!”梁丹幸福地说,“我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们更多的陪伴,像妈妈一样关心他们、爱他们。”
【镜头三】17时10分,13岁的剪锦柯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手工创作——9片用彩泥做成的绿叶栩栩如生,紧紧围绕着中心的花盘。“这是向日葵,也是我送给梁妈妈的礼物!”小锦柯问记者做得像不像。
“留守一份真情,奉献一片爱心。让每个孩子的童年都不孤单!”3年来,没人要求,也没人检查,但梁丹坚持认真准备每节课的讲义,在讲义本的扉页,她都会工工整整写上这样一句话。
熟悉梁丹的人都知道,她家境普通,为了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牛奶盒、易拉罐、饮料瓶、包装箱等生活中常见的垃圾,都成了她眼中的宝贝。“这些都是做手工的好材料,既节能环保,也经济实惠,我丈夫、儿子现在都加入了我的‘拾荒’队伍。”梁丹笑着说。
16岁的丁博是个孤儿,今年上九年级。在“爱心课堂”,只见他整理桌椅、帮拿用具,俨然一个小助教。他说:“梁老师不仅教我知识,还经常送我学习用品和衣服。我现在没能力报答她,就过来帮帮忙。”
“爱心课堂”的名声不胫而走,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当日特意从郑州赶来的爱心人士王红兵说:“这些留守儿童不缺吃也不缺穿,最缺的是陪伴。我过来也是用实际行动支持梁老师,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
在长葛市民政局慈善工作负责人兰红彩看来,梁丹的“爱心课堂”给了她一个启示:“如何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梁丹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也希望有更多的‘梁丹’站出来。”
在教室墙上的手抄报上,孩子们写着:“梁妈妈,您辛苦了,我们爱您”“老师请吃糖,这是我们的心意”……这些真挚、朴实的留言,梁丹看一次眼眶湿润一次。
17时30分,伴随着欢乐的歌声,孩子们开始陆陆续续离开课堂。
窗外,冬日的麦地宛如片片绿毯,满眼新绿,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