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安装检验检测设备,工人加班加点装修专家公寓……11月25日,在鄢陵县紧临花溪大道的四季春巨紫荆栽培技术研究中心项目(以下简称四季春巨紫荆研究项目)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驱散了冬日的阵阵寒意。
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的四季春巨紫荆研究项目,占地面积40亩,其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设工期为12个月。“今年2月开工建设,经过近10个月的施工,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展览中心建成投用,专家公寓正在进行装修设计,实验室的各类检验检测设备正在调试安装,多功能报告厅进行室内装修,室外景观全部完工,整体工程年底前将画上句号。”河南四季春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焦自龙说。
据该公司总经理张林介绍,四季春巨紫荆研究项目主要建设巨紫荆栽培技术研究中心、微体紫荆基因库及组培快繁实验室、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水肥一体化实验室、植物精油提取与分析实验室、花产品深加工实验室、种子油分析实验室等9个高标准实验室,并配套建设专家公寓、学术报告厅等,旨在打造功能完善、技术一流的巨紫荆新品种研发、应用基地,在提升鄢陵花木培育技术的同时,推动该县花木产业驶入“快车道”。
从1997年创办河南四季春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开始,张林就着手巨紫荆研发选育,并于2012年成立了河南省巨紫荆栽培工程技术中心,经过多年技术攻坚,巨紫荆四季春1号研发选育成功。作为一种优良的乡土树种,巨紫荆四季春1号嫩枝柔软下垂,老枝坚韧挺拔,是一种高大乔木,可实现“春观花、夏观叶、秋观果、冬观干”。
“巨紫荆四季春1号耐寒、耐旱、耐盐碱、耐水渍等性能都非常强,在全国各地均能种植,只要保持充足水分,即可正常生长,管理成本较低。”张林告诉记者,巨紫荆四季春1号获得了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还获得了“最具商业价值品种奖”。
随后,四季春2号、四季春3号、四季春4号、四季春5号等4个新品种先后选育成功,解决了传统巨紫荆花色不艳的问题,弥补了我国北方地区行道树少有以观花为主的不足,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焦自龙表示,为了系统化、配套化地开展紫荆属植物新品种选育、研发工作,该公司联合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和企业,组成了紫荆产业国家创新联盟,融合了紫荆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效集聚了科技研发资源;同时制定了巨紫荆四季春1号工程苗栽培标准,建造了全国首家紫荆属展览馆,组成了巨紫荆四季春1号产业联盟,并通过产业扶贫惠及襄城县、鄢陵县等县的15个乡(镇),带动贫困群众就业数百人,实现了巨紫荆苗木生产、天然产物加工及文化旅游三产融合发展。
“目前,我们拥有完整的紫荆属植物种植资源圃、8个标准化种植苗圃基地,自主研发新品种20余个,其中7个获得了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张林自豪地说,尤其是主打产品巨紫荆新品种,对生态环境修复、涵养水源等均有显著效益,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四季春巨紫荆研究项目的建成投用,必将进一步强力推动鄢陵县花木产业转型升级,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