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县域新闻

“靠山吃山”的两种滋味

■核心提示

在襄城县山头店镇山头店社区,群众深刻体会到了“靠山吃山”这一说法的两种滋味。过去,他们靠打石货为生,又累又苦,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后来,响应国家号召,广大群众开始植树造林,在山上种植果树、发展旅游业,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如今的山头店镇沿首山一带,已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 刘晓敏 通讯员 古国凡

“过去靠山吃山,领着孩子们打石货,又累又穷,吃尽了苦头。如今也是靠山吃山,但和过去不一样了,是在山上种果树、摘果子,不但绿化了环境,还富裕了生活。两种滋味真是不同!”近日,在襄城县山头店镇山头店社区的一片桑树园内,提起“靠山吃山”这一说法,正在修剪桑树枝的孙金木老人感慨不已。

现年70多岁的孙金木是山头店社区居民。他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首山附近的村民都上山打石货,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2012年,响应国家号召,首山一带开始封山育林,广大群众纷纷承包荒山,植树造林,日子慢慢富了起来。

看着别人家上山种果树发了财,孙金木也不甘落后。2015年,他把在新疆打工的儿子叫了回来,在首山的东山头先后种了50多亩桑树、柿树、蟠桃树。“去年,俺家的15亩桑葚收入6万余元。今年,桑树进入盛果期,收入达到16万元。前年,俺家也盖了楼房,买了小轿车,俺是打心眼儿里感谢党的好政策!”孙金木说。

据山头店社区党支部书记崔东亚介绍,该社区共有601户1895口居民。“原先村民守着资源丰富的首山,可是过着穷日子。自从封山育林后,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家用电器、小轿车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去年,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4万元。”崔东亚表示。

而在山头店镇贾庄村,记者同样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果树。贾庄村一村干部告诉记者,过去,全村一半劳动力都要上山打石货维持生计,不仅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村民也深受其害。村里有10多人因打石头受伤,造成终身残疾,3人被石块砸死在石头坑里面,还有不少村民因打石头患上了肺尘病。封山育林后,村民在山上栽种桃树、柿树、杏树、核桃树等,每年产值200多万元。从此,村民才“靠山吃山”,真正富起来了。

为进一步建设美丽富饶新山村,近年来,山头店镇党委、镇政府借助国家的富民政策,引导农民围绕首山自然资源做文章,政府购买了优质林果树苗,鼓励农民承包荒山。经过3年的苦战,该镇沿首山一带的寺门村、姚庄村在山上种了核桃树、樱桃树;孙庄村、贾庄村在山上种了柿树、桃树,还种了金银花;乔庄村、张店村在山上种了槐树、柿树等。沿山的10多个村庄共种植果树6000余亩,金银花、芦笋500多亩,树下、沟壑间种上油菜,每到春季,整个首山东部一带,鲜花盛开,姹紫嫣红,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在种植果树的同时,山头店镇党委、镇政府引导农民紧抓“绿色、红色、原色”资源优势,打造“三色”文化旅游,实施旅游康养项目,建设传统文化产业园区等,先后修建了高金成烈士纪念馆、红旗渠提灌站、首山旅游步道、停车场、休憩点等。目前,山头店镇沿首山一带已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好去处。

“去年,我们镇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沿山的农家乐饭店常常是顾客爆满。全镇人均纯收入达1.4万元,旅游产业带来的收入占了大头儿。”山头店镇镇长郝甲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