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暖阳轻轻洒落在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的柿饼凉棚里,一排排晾晒的柿子宛如一串串小灯笼,鲜艳夺目。站在凉棚旁,刘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海亮扳着手指算账:即将卸架的6.5万公斤柿饼,每公斤按50元算,就是325万元,加上销售柿子醋的35万元,那就是360万元的收益。算到这里,李海亮露出了笑容。
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李海亮和村“两委”成员制定了村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从引进新品种、试验种植到试种成功、业务培训、林间管理、加工制作和宣传销售等,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如今,刘门村不仅甩掉了贫困帽子,还成了“美丽乡村”,131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原来,刘门村是禹州市53个省定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2户547人。2014年11月,该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村民们看李海亮头脑灵活、踏实能干,一致推选他当村委会主任。上任后,李海亮和村“两委”成员研究村经济如何发展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村里有柿树种植的传统,可以在柿树种植上做文章。为了“取经”,李海亮和村“两委”成员、种植户等20多人到陕西省富平县等地考察柿树种植。回来后,村里建立了30亩种植试验田,进行试验种植,由于经验不足,当年试验田里没有挂果。可李海亮没有气馁,邀请技术人员指导,经过多次实践,终于在2015年年底试种成功。
2016年,刘门村先后成立了绿航、三阳、众颖等3家农业合作社和“柿柿如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村民们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或农牧公司,实施柿树规模种植。经过多年滚动发展,如今,刘门村柿树种植面积达3360亩,其中挂果1000多亩,产柿子25万多公斤。仅柿子产业一项,就带动贫困户就业126人。截至目前,刘门村已脱贫131户544人。由于工作突出,去年3月份,李海亮被任命为刘门村党支部书记。
今年10月,刘门村举办了“中原柿乡·魅力刘门”首届柿子文化节,通过旅游观光、柿子采摘、制作体验、抖音大赛、产品展示、文艺表演等,全面展示了刘门村带贫减贫、产业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变化。
在柿树试种成功的第二年,看着硕大肉厚、通红泛白的一筐筐柿饼由于信息闭塞而销售不出去,大家一时犯了愁。于是,李海亮就把柿饼拍成图片,再配上简要文字介绍,利用自己的微信把信息转发出去,很快就有客户打来电话订购。仅当年春节前20多天,几万公斤柿饼就被抢购一空。当问起今年柿饼的营销情况时,李海亮笑着说:“柿饼还没有卸架,北京、上海、湖北、山东等地的客户就已经订购4万多公斤了,今年的柿饼销售不用愁了。”
“今后,我们将做大做强柿子产业,同时坚持传统制作工艺,注重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使刘门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柿子村,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李海亮描绘着刘门村未来发展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