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芳 通讯员 王丽飒
楼宇整齐、道路宽敞、广场惬意、公园温馨……日前,记者走进襄城县,看到整个县城呈现出一片环境优美、秩序井然、自然和谐、生机无限的景象。
近年来,襄城县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引领,全面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各项工作,尤其是以打造宜居城市为主线,着力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四治”,加快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实现了市容秩序更规范、市政设施更安全、环境卫生更洁净、违法建设零增长,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打造文明襄城新形象。
2017年以来,该县投资149亿元的113个城市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生态水系、文化体育、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等项目,已完成94个并投入使用,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交通秩序治“堵” 打造便捷之城
驾车行驶在襄城县,无论是在宽阔的311国道,还是在乡镇道路上,都能感受到驾驶的乐趣,因为这里道路标志清晰、路面整洁、车辆行驶井然有序。
“前些年,襄城县的道路交通情况的确不容乐观,县城、郊区等地方存在很多堵点,引起群众的不满,也影响了县城形象。”襄城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对记者说。
群众的需求就是工作的导向。襄城县委、县政府从讲民生的高度,加大交通设施投入力度,突出交通秩序整治,着力打造便捷之城:优化城市交通路网,对烟城路、文昌路等16条道路进行改造提升,打通了首山大道等13条“断头路、卡脖路”,形成了“十纵八横”的路网格局。针对老城区交通拥堵现状,对19条主干道、支路进行改造提升、雨污分流,打通微循环。为了使道路通行更加顺畅,取消主干道路面停车位,新建10个停车场,新增机动车停车位5000余个;开通公交线路12条,建成公交站点206个,购置新能源公交车110辆;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40个、投放公共自行车1000辆,解决了市民出行难题。同时围绕交通违法行为、车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进行专项整治;完善一批交通信号灯设施,采用“引导、告诫、教育、曝光”等措施,纠正闯红灯等行为,整治了一批易拥堵路口,城区道路通行状况明显好转。
市容卫生治“脏” 打造洁净之城
路面洁净如洗,早市、夜市规范有序,垃圾全部封闭运输……走在襄城县城区,处处可以看到精细化管理的“痕迹”。
近两年,该县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载体,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持续开展清洁城市、清洁家园行动,城区市容市貌得到极大改善。
开展城市“双修”。投资4800万元,实施了曙光路、曙虹路、虹桥路临街建筑立面整治;投资2800万元,完成了紫云大道、烟城路、百宁大道等43条道路82.6公里弱电入地。
升级改造城区农贸市场。投资1.02亿元,高标准完成首山市场升级改造,规划建设2个现代化农贸市场,其中台湾城农贸市场已建成投用,虹桥路农贸市场正在加紧建设。
开展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占道经营、城市“牛皮癣”等6项专项整治,先后整治占道经营3800余处,取缔违规夜市烧烤点27个,清除乱贴乱画、小广告等城市“牛皮癣”2万余处,有效解决了城市环境“脏乱差”问题。
提升环卫工作标准。坚持“以克论净、深度保洁”,城市主干道均达到“双五”标准,清扫保洁率、洗扫及时率均达到100%;投资2200万元,对垃圾处理场进行高标准升级改造,全县垃圾压缩转运率、密闭运输率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在95%以上,国家卫生县城已通过验收。
生态环境治“污” 打造宜居之城
在襄城县第一污水处理厂门卫室工作的叶中记老人,近几天心情格外好,遇人聊的话题都离不开门口新建成的生态停车场,因为他亲眼见证了身边垃圾沟变身停车场的全过程。
“这里过去是两米多的深沟,里头荒草、垃圾遍地,现在这路一铺,又划了停车位,还有可多微景观,看着就像个小公园一样,环境比过去好太多了!”叶中记说。
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襄城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将治污提上重要工作日程,出台了一系列铁腕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散乱污”企业治理。依法取缔52家“散乱污”企业,对40家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进行专项治理,确保实现达标排放、超低排放。
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建筑工地实现“6个100%”全覆盖,加强对施工工地24小时巡查排查,发现问题,按照“三单制”管理模式进行处置。
搞好污水处理。投资7000万元,对引汝灌渠和老城区8个坑塘进行综合整治,全部消除了城市黑臭水体;投资3500万元,对县污水处理厂进行高标准改造提升,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坚持以水润城。全力打造水生态城市,与河南省水投公司合作,融资27亿元建设生态水系工程。其中,投资14亿元的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今年“十一”期间向市民全面开放;投资7.5亿元的东区水系工程9月底开工建设。
深入实施城区绿化提升工程。高标准完成高速公路引线、紫云大道和14个城区公园游园绿化提升工程,在老城区新建10个广场游园,为今年的国家园林县城验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共服务治“差” 打造幸福之城
秋季的襄城县古城公园,芳草萋萋,水流潺潺,偶有水鸟在河畔嬉戏,游人宛如置身于一幅清新多彩的山水画卷,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以前要想锻炼个身体还得去健身房,花钱多不说离家还远,这公园建好以后,家门口就像有了个天然‘氧吧’,住在这天天心情都可好。”家住附近的市民李女士一边锻炼身体一边和记者说。
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近两年,襄城县聚焦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建设了集规划馆、文化馆等八馆合一的襄城县文博中心,建成了17公里的环首山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骑行赛道、12公里的八七路高速引线自行车道以及古城公园多功能运动场等健身设施,并将城区学校体育馆、篮球场、足球场等体育设施免费向市民开放,改善了群众性体育文化生活。
——新建、扩建襄城三高、三里沟小学等中小学33所,新增学位2.1万个;新增扩建幼儿园8所,新增学位3500个,提升了城区教育服务水平。
——为了发展城区医养服务,以襄城县人民医院为龙头,组建了襄城县医疗健康集团,推动医疗资源共享,同时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做好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襄城县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
——坚持“以文化城”,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投资9800万元,对始建于1958年的毛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进行改造提升,对历史文化街区明清古街进行保护性修复,对文庙、奎壁、古城墙等文物进行保护性开发,擦亮了“烟叶王国”和“千年古县”名片。
与此同时,该县还持续开展“市民素质”“文明风尚”等“十大提升”行动,不断增强群众的城市意识,为创建文明城市奠定坚实基础,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随着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推进,百姓曾经期盼的天蓝、水净、岸绿、花红、路畅、景美的惬意画卷慢慢变为现实。一个流淌着现代气息、浸染着温润情怀、升腾着勃勃生机的新襄城款款走来。
“成绩属于过去,襄城县未来城市建设的任务很重,我们将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新的起点,持续加强城市‘四治’,坚持面子里子一起抓、地上地下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抓,着力把襄城打造成为近悦远来的‘宜居之城’,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襄城县委书记宁伯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