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一根拐杖架起爱心之 “桥”

本报记者 胡晨

“村里的老少爷们儿,身体有啥不得劲儿的都过来让医生瞧瞧,有啥头疼脑热的免费拿药。”9月22日,任万祥带领爱心团队来到禹州市苌庄镇缸瓷窑村。拿出医疗器械、备好常用药品,拄着拐杖的任万祥拿着大喇叭在村头一招呼,乡亲们便纷纷奔走相告。

这样的爱心公益活动,近一个月任万祥已经组织了34场。一个残疾人缘何如此热衷公益事业?这还要从十多年前说起。

“12岁父亲因病去世、18岁下肢瘫痪、45岁失去儿子,人生接连三次打击,让我体会到唯有感恩别人才能成就自己。”回想起过去,任万祥眼角湿润。他告诉记者,也就是从失去儿子时起,他决心做一名传播爱心的人,用手中的拐杖架起一座爱心之“桥”。

说干就干。当时,任万祥在禹州市区经营着一家眼镜店,只要听说来配眼镜的学生家境不好,他就主动减免费用。同时,他还购买了一台近视弱视治疗仪,免费提供给学生们使用。开眼镜店十多年间,任万祥先后免费为300余名贫困学生配了眼镜。

慢慢地,任万祥不满于此,他想把爱心奉献给更多人。2012年1月,他与几个有着相同经历的人联合成立了残疾人爱心团队,本着“助残、助学、扶残”的宗旨,遇上需要救助的人他们就及时地拉一下、帮一把。如今,该团队已有各类志愿服务队56支、志愿者860多人。

因为同为残疾人,任万祥深知他们找工作的艰难。因此,他还把“为残疾人找工作”当作奉献爱心的重要方式。2013年11月16日,任万祥为接受职业培训的180多名残疾人士上了一堂励志课,并多方奔走,联系20多家企业举办了现场招聘会,当场招收80多名残疾人就业。他还发起成立了河南省残疾人企业家协会,为广大残疾人朋友搭建了交流平台,先后帮助安排200多名残疾人就业。

对13名败血症、尿毒症患者进行多次帮扶,举办 “守望就是力量”“救灾不必到现场”活动为四川灾区重建增砖添瓦,为1000多名环卫工人送去了毛巾、矿泉水、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的物品,每年组织“爱心送考”车免费接送考生3000多人次,通过捐资助学帮助153名大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在爱心帮扶的道路上,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冬酷暑,任万祥始终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任万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承诺,传播着人间大爱。由于成绩突出,他先后荣获“河南省自强模范”“河南省帮残助残先进个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他所带领的爱心团队也被河南省文明办评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并受到中宣部表彰。2017年,任万祥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学雷锋最美志愿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