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晨
【核心提示】
脱贫攻坚如火如荼、美丽乡村绽放魅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总有一面旗帜指引着方向、鼓舞着士气,这就是飘扬的党旗——
党建+脱贫攻坚:
脱贫困帽子
党建+乡村振兴: 塑乡村美颜 党建+“智造之都、宜居之城”: 绘城市新貌
脱贫攻坚如火如荼、美丽乡村绽放魅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许昌人民向更加幸福的道路迈进中,总有一面旗帜指引着方向、鼓舞着士气,这就是飘扬的党旗。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为加强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今年7月,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深化“党建+”行动的实施方案》,对党建+脱贫攻坚、党建+乡村振兴、党建+“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等工作作出部署。
《实施方案》下发后,全市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以党建工作为统领,用实际行动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无缝对接,把“党领导一切”的方针落实到全市工作的方方面面。
党建+脱贫攻坚:脱贫困帽子
“红现哥,马上过年了,咱赶紧把饭店收拾收拾,让在外务工的老乡们都尝尝家乡味儿。忙不过来了,只管到村部找我帮忙!”
“今年种的8亩辣椒卖了个好价钱,再加上饭店生意也不错,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啊!武书记,您不用惦记我了。”
12月18日,冬日的暖阳洒满了建安区五女店镇冶庄村,驻村第一书记武书锋正在贫困户冶红现家拉家常。
冶庄村是省定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6户909人,其中244户906人已脱贫,余2户3人未脱贫。“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成立了党员义工队、党员技工队,义务为贫困户提供花木、辣椒种植技术指导及销售信息等服务。同时,设置脱贫攻坚岗,开展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关心、帮助他们的生产生活,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武书锋说。
冶庄村的脱贫成效,是全市脱贫攻坚的缩影,凝聚着各级党组织的汗水。为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尖兵作用,我市市、县两级选派500名机关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选派2084名干部担任村级脱贫责任组组长,选派9397名干部担任帮扶责任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重点非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后进村驻村帮扶全覆盖。
在基层一线,如何提升党员干部脱贫攻坚的能力?市委组织部先后组织4期党政正职、3期村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专题研讨班,对全市203名党政正职、2048名有脱贫任务的农村党组织书记和272名驻村第一书记全部轮训一遍,让基层干部在决胜脱贫攻坚中精准发力。
为确保脱贫成效,在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全市集中开展“村问题清零、乡质量提升、县成效巩固、市集中攻坚”工作,对有脱贫攻坚任务的2084个村逐一排查,累计整改问题30666个,真正做到了村级问题“清零”。
党建+乡村振兴:塑乡村美颜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10月22日,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首届“中原柿乡·魅力刘门”柿子文化旅游节举行,来自郑州、许昌、登封、平顶山等地的游客齐聚于此拍柿子、采柿子、品柿子。
刘门村位于禹州市西部深山区,有禹州“小西藏”之称。“为摆脱困境,2014年,村‘两委’决定发展柿子产业。经过几年发展,村里3360亩柿树逐步进入挂果期,全村柿子产量20余万公斤,年收入近200万元。”刘门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亮说。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刘门村之所以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离不开一个有能力、有威信的带头人。
今年以来,市委组织部通过深入实施“头雁工程”,坚持“四有四带”标准,为全市2348个村配齐配好党组织书记,让一批发展致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同时,大力实施“补源固基”工程,公开选拔5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优化了基层队伍结构,激发了基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活力。
除了用好本地人才外,市委组织部还分类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打好“乡情牌”,一大批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创办各类实体9.5万家,累计带动就业40.9万人。
随着人才作用的不断强化,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村新图景正在许昌大地缓缓呈现。
党建+“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绘城市新貌
先进制造业是许昌经济发展中的最大优势。如何紧紧扭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党建就是引领带动非公企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我们实行党委班子成员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做到党建工作与经营管理同步研究、同步规划、同步落实、同步考核,促进党建工作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万里交科集团组织宣传部部长涂娇妮说。
党建“红色引擎”,在许继风电科技公司起到了降本增效的推动作用。该企业推行了“党建+降本”活动,要求各党支部组织“寻找浪费之源、发现节约之美、鼓励高效之行、学做降本之人”等主题活动,已累计实现降本2191.2万元。
在我市,像万里交科、许继风电一样的企业还有很多。虽然两个企业分属不同行业,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以党建引领企业经营管理,推动企业成为行业翘楚。数据显示,目前,我市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98.9%,党的工作覆盖率保持100%,实现了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互促共进。
建设“宜居之城”,就是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开展“双报到双报告双服务”共筑共建活动,市、县两级1053个单位党组织、3.3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加党内主题活动1210次,办理民生实事1816件,主动认领并实现微心愿2972个;同时,持续推进“一有七中心”社区规范化建设,累计建成规范化社区154个,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力量,在党旗下凝聚,全市各项工作在党建引领中继续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