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厚植生态优势 建设宜居之城

(上接第一版)其中5-8月份我市PM2.5浓度首次连续4个月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2月份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变化率排名全省第一,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2019年,我市“蓝天保卫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为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2019年我市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我市大力推进燃煤污染治理,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强化机动车污染治理,加强城市面源污染治理。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排查“散乱污”企业1048家,完成治理842家,停产206家;在全省率先启动编制《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全市共设置6个机动车路检路查点和4个遥感检测点,累计抽测柴油货车128.86万辆等。

同时,我市科学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我市修订印发《许昌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细化应急减排措施,全市纳入应急减排清单工业企业共3596家,比2018年新增1639家,基本实现了涉气企业全覆盖、无遗漏;实施分级管控,严禁一刀切,制订《许昌市特色行业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技术指南》,实施重点行业绩效评级,分类分级管控;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整合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平台,建立综合分析平台,建设重点源自动监控体系,推进源清单编制和源解析,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提供支撑。

在大气治理中,我市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行业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环保监管责任,构建了资源统筹、联防联控、多方发力、标本兼治的大气污染防治大格局。多年的大气污染治理,终于让许昌蓝天常驻。

绿色发展 持续擦亮生态品牌

长葛市大周再生金属循环产业集聚区以废旧金属的回收、加工、销售为主导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升级迭代,这一产业已从当初作坊式的回收加工“破铜烂铁”,变为现在百亿元的高品质产业。如今,再生金属产业集群创收有望突破千亿元。

大周再生金属循环产业集聚区的转型升级是我市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培育绿色动能,渐渐打造出生态“金饭碗”,发展动能更加澎湃。

为了加快绿色经济发展,我市深入开展“千名专家进百县帮万企”绿色服务活动,全市完成医药、农药、水泥、砖瓦窑等8个重点行业377家企业绿色调研和帮扶活动。市生态环境局还将每月5日确定为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的“企业服务日”,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倾听民意,服务基层,解决难题,推动发展。同时,我市大力实行环保差异化精准管控,对全市范围内纳入应急减排清单的3596家企业实行差异化管控,对污染较重的1456家企业采取预警期间停产措施,对污染较轻的1553家企业采取预警期间限产措施,对剩余的587家微涉气行业不统一规定减排措施。

另外,我市成功申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为中原城市群唯一入选城市。目前,《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顺利通过国家评审并印发实施,明确了8项重点工作、39个项目、55项指标、84个具体任务,重点打造“无废产城”制度链、“无废乡村”生态链、“无废经济”发展链、“无废文化”传承链,积极为全国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通过治水造绿,转换动能,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百姓生活品质更高,走上了一条环境美化、经济提速、民生幸福的共赢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努力把许昌打造成一座‘宜居之城’!”李光亚说。